2008年9月1日星期一

再谈外来体育人材




何谓‘我们’?
(2008-08-30)
● 洪艺轩


  前阵子到国家博物馆参观时,一件历史展品让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是一份我国建国初期的旧报纸,里头一篇文章讨论的正是我们时下的热门课题——“新移民是否抢了我们的饭碗?”

  新加坡是个移民社会,我这代人当中,很多人的父辈或祖父辈都是从其他国家移民到新加坡,近则来自马来西亚、印尼,远则来自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欧洲等。新加坡从未停止吸引外来人才,而有关新移民的辩论之火也未曾熄灭,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些争论也不见得就会消失。

  “我们”与“他们”之间是个不断移动的分界线,谁该归于哪一方,总是看时间、场合而定。我们也曾经是别人眼中的“他们”,而随着人们落地生根、成功融入本地社会,原先的移民已自豪地以“我们新加坡人”自居,“他们”又成了后来者的称号。

  但是究竟何谓“我们”?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华人本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社群,而是由多元文化和背景组成的。以教育背景来划分,可分为英校生和华校生两大块。以方言来分,则可分为闽、粤、潮、客、琼等许多不同的群体。“我们”和“他们”的区别不仅针对新移民,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表现出来。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前年12月至去年1月对1824名新加坡公民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同其他种族对本身族群同胞的100%接受程度相比,本地华人对自己族群同胞的接受程度只达到99%。

  此外,在本地,华人虽然是最能够被其他族群接受的,但是华人对其他族群同胞的接受程度却是最低的。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对他族的接受程度分别是88%、93%、94%和95%。

  专门研究多元文化问题的主要调查员诺曼华素助理教授受访时表示,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意味着华人讨厌其他族群,而是因为华人作为本地社会的大多数,较容易忽略其他族群。反观少数族群比较能够互相容忍和接受。

  在最近有关新移民的辩论中,同其他种族相比,土生土长的华人对新移民骂得最凶,想必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本地社会奉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身为“多数”的群体,难免会认为“少数”群体得顺应他们。但是“少数”的内心服气吗?未必。

  《海峡时报》的一名年轻马来族记者在今年国庆期间,就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我觉得自己是最不受宠爱的孩子”。她在文中满腹委屈地谈到自己总觉得身为马来人,而比其他族群的新加坡人次一等,许多国人都对马来人有成见,认为马来人懒惰,或者误会本地马来人在情感上较亲近马来西亚。她在文末感慨自己那不曾被征召入伍参加国民服役的父亲,每逢国庆都会在家里前后门各张挂一面国旗,仿佛这么做就能成为较受宠爱的新加坡之子。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非常感慨,因为在英治时代,本地华人也面对许多歧视。反共时期,许多华校生甚至莫名其妙地一律被套上“共产主义者”的称号。当时也有许多人质疑这一大批华族移民是否真心诚意要落户南洋,还是只来捞一笔,然后衣锦还乡?

  如今,土生土长的华人在新加坡社会占了大多数,在政府、私人企业、非官方机构等,都坐上领导位置,声音也最大。我们对国家的忠诚已经成了无庸质疑的,因此我们当中有些人就理直气壮地把矛头指向他人,用别人曾经质问我们祖先的口吻来批评新一代的移民。

  今日的世界是个地球村,一个人出生的地方未必就是他成长的地方,成长的地方也未必是工作的地方,而工作的地方又未必是终老的地方,终老的地方更未必是下一代出生或成长或工作的地方。对于我们这一代或我们的下一代,国家认同感也许已经不再是一选一的问题了,人们会把心切成多块,所到之处都把一块留在那里。




也谈引进外来体育人才
(2008-08-30)
● 叶碧娇


  关于外来人才或新移民的争议,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人们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引进体育人才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如果这项政策仅仅停留在国际赛事中争得奖牌上,那么国人对于外来人才能否真正代表新加坡实力的疑惑将永远存在,而且时不时地发出这种不安,接下来是国人胸怀是否够宽广的争论,周而复始。

  根本的问题,是本地的体育实力和水准。我们不能因为新加坡是个小国,仅有400万人口,就认为无法像美国、中国那样体育人材辈出。在本届奥运会上,牙买加这个人口仅200多万的小国,众人眼中所谓的穷国,在田径场上让人刮目相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奖牌源于政府制定并支持人民投入短跑项目的系统训练,更源于人民对田径尤其是短跑项目的热爱,以及艰苦卓绝和持之以恒的训练。

  那么外来体育人才,能否起到推动本地体育事业发展的作用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显得很微妙了。因为如果国人没有响应起来,配合进行,有再多再强的外来体育人才都无济于事。

  首先,新加坡政府已经行动起来了,为了让国人能够更顺利地看到奥运会上新加坡团队对垒中国队,争夺冠亚军的实况,李显龙总理宣布把同这场比赛“撞期”的国庆群众大会英语演讲的现场直播延期。

  在英语演讲时,李总理甚至将现场和远在北京的新加坡团队连线,向国人及时报告队员的心情和情况。

  相当一部分的国人也迈出了第一步,他们聚集在各个公共场所,就像在现场那样,为新加坡团队加油打气,高声呐喊。他们兴奋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充分表露了由新加坡女乒团队带动起来的对体育的激情。根据报章报道,由这次女乒夺得银牌胜利开始引发了一股乒乓球热浪,吸引了很多人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

要建立广大群众基础

  然而,要让新加坡的体育运动趁这次女乒夺得48年以来的第一枚奖牌而掀起波澜,仅仅靠这些是远远不足够的。体育事业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的项目,它不能只靠一时的热情和冲动;它是一种文化形态,需要耐心持久地耕耘和努力。它更是一种广泛的、以群众为基础的大众产业,需要全民的支持和投入。

  体育是必须付出大量精力和心血的“长期投资”项目,是必须具有坚韧的毅力和惊人的忍耐寂寞的心境才能得以坚持的事业。试问,以如今冷气室里“泡”大的新一代,哪一个愿意“冬练三寒,夏练三伏”呢?又有哪一家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教练的吼叫中摸爬滚打,摔倒又再爬起呢?这样的客观条件,造成了新加坡体育人才的严重匮乏,构成了新加坡政府引进体育人才的社会背景。

  如果国人不能够改变观念,把体育运动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国人不能够改变观念,依然文凭至上,把钱途当作第一位,继续剥夺有体育才华的青少年对体育的热爱,遏制他们在这个方面的才能;如果国人继续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视艰苦奋斗为过时或者畏途,那么目标仍然遥不可及。

  而如果我们的社会,比如媒体一味为了收视率等问题,不能主动负起为体育制造舆论的责任——及时主动地转播报道具有世界水准的大型国际赛事,起到号召引导的作用,那么新加坡永远只能靠用重金吸引外国体育人才的方法来走上国际,赢取奖牌。这样的奖牌从本质上来说,是不能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的。

  希望我们能够充分把握这次女乒夺得银牌,激起全国人民体育激情的机会,将整个新加坡的体育运动引领进一个新的起点,迈向更高水准。

·作者在政府中学任华文教师 



季候鸟与嫁接树
(2008-08-30)
● 陈华福


  今年2月29日,国际乒联董事以45票对3票的绝大多数票通过了“限外兵团”的议案,乒联董事主席欣慰地说:“这个议案对有些国家有利,有的国家不利,但对于整个大家庭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海外兵团犹如季候鸟群,良禽择木而栖,随气候的变化四处迁徙。它们的到来增添了一个优良鸟类的品种,没有不受文明国家的欢迎和保护之理。

  然而,美国国鸟是白头雕,中国的国鸟是象征长寿的丹顶鹤,已惨遭捕杀灭绝的渡渡鸟仍是毛里求斯的国鸟,再小的国家都有自己心仪的国鸟。季候鸟难成为国鸟,因为任何一种国鸟都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外来移民不等同海外兵团,他们更多是像移种或嫁接的植物。比如由巴西移植到南洋的橡胶树,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终于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植物的一员。

  诗人舒婷笔下的橡木,不论是长于中国寒带北方还是美国,任何公民对这生态植物的深厚感情都胜过气候改变才飞来的季候鸟:“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无可讳言,我们不少先贤是海外移民,至今仍然深获民众的爱戴和敬仰。但这无疑说明,任何移民与其子女,只要能融入当地的社会,并能在那里受到培养成为杰出的公民,必然受到当地群众热烈的欢迎。

  由于人的体质和兴趣差异,以及生活所处的地理环境等有别,没有一个体育强国能包揽所有的运动项目。同一类运动项目,不同人种进行竞争,才有精彩伦比可言。要是角逐同一种奖牌的运动员都来自同一原始培训练基地,尽管团队用上不同国籍包装,但的确是不利于此项运动在全球各地的推动。

·作者是本地自由撰稿人 



站长的话
(2008-08-30)


  新移民的融入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吸引外来人才,弥补自己的不足,就必须了解到,我们必须经历这么一个过程。我们的先辈来到南洋时,总是想到落叶归根,只有在这里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生活后,才逐渐产生认同,并决定在此落地生根。他们土生土长的后代,自然而然就和这片土地认同了。

  在新移民的家庭中,我们正在看到这样一个过程的重演。家长在原来的国度土生土长,对那里自然会有挥之不去的感情,小孩子在这里读书上学,天天唱国歌,耳濡目染,很快就融入了本土。因此,一家子在支持中国还是新加坡球队上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自然差异,对我们实在具有很大的启示。




支持哪一队?
(2008-08-30)
● 单超


  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已经圆满结束了,作为新加坡人,8月17日那个晚上可算是非常难忘的一刻。阔别了48年的奥运奖牌梦终于实现,可算是众望所归。

  我们一家是新移民,那一天同样感受着岛国的喜悦,就在我们看电视直播的时候,我那读小学一年级的8岁儿子的小小言行,让我们想到了很多。要支持哪个队呢?我们夫妻二人在中国土生土长,很自然的就支持中国队。然而,孩子却是铁了心支持新加坡队,这可是一个很好的社会现象啊!小孩自从在新加坡上学的那天起,每天早上都升新加坡国旗、唱新加坡国歌,他能自发的为新加坡队加油、打气,这才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

  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和教育,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啊!自从我们成为永久居民那一刻起,就开始教育孩子:你现在在这里读书、生活,长大了要为新加坡服务和工作,回报这里的社会和人民。小孩的小小言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他已经把自己看成一个十足的新加坡人了,可见新加坡政府的移民政策是非常有效的。那些还在对移民政策说三道四的小市民们要放眼未来了,胜利永远属于你们的。

  加油吧,新加坡!

  未来是美好的,让我们一起不分彼此的心连心,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