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0日星期日

亚太地区的科技与外来人才



2008-06-02)潘国驹


  最近不少亚太区国家都在深入讨论高科技与外来人才的问题。随着亚太国家经济崛起,人们也开始关注如何提升科技水平,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接近甚至赶上美国和欧洲。


  高科技大略可分为两大类:一方面是技术以及产品比如电子工业、电脑等;另一方面是基础科学,例如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


  过去20年,一些亚洲国家采取了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来加快促进高科技的发展,韩国、台湾、中国大陆以及新加坡都有类似的政策。当然,每一个国家的做法都有差异,本文将分析几个不同国家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的经验和面对的问题。


韩国的非韩裔人才渐增


  一、韩国在发展高科技产品方面的成就很大,无论在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方面都有惊人的进步。它的工业成就与推行高科技研究和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首先是教育的普及,加上一大批从北美回返韩国的专业人才,再配合了韩国人刚毅的民族性,这些因素促进了韩国的工业起步。


  不过韩国政府仍深切了解到,如果要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甚至保持现有的工业水平,便急需最高水准的科研人才和大学教育。


  200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罗伯特·劳夫林(Robert Laughlin)受委为韩国科学技术院的校长,试图改革科技教育。他在推行改革时,遇到教职员的阻力,结果两年内就辞官归故里。


  韩国政府于是找来了解韩国国情,熟悉美国科技教育体系的徐南杓,出任韩国科学技术院校长。


  事件的前因后果值得亚太国家科学、政治领导人好好分析。当然,韩国也有成功的例子,比如年青的非韩裔人才人数也逐渐在增加,并且与国际科学界有更好的挂钩。


  二、中国的外来人才政策有不同的经验,改革开放30年来,高科技有惊人的进步。近年中国开始重视人才的引进,但却以海外华裔为主。中国是一个大国,需要大量的世界级的科技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增长,再加上教育政策的开放,也不断的以高薪吸引海外科技人才。


  中国不少顶尖大学研究院也聘请了海外的著名学者为全职的大学教授,如杨振宁、林家翘、陈省身、姚期智、饶毅、施一公等,也聘请世界级学者为短期的兼聘学者,如李政道、丘成桐、田刚、鄂维南等著名教授。


  根据了解,中国的人才吸引方面,全职教授的作用比较大。总的来说,短期的访问教授对中国的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还有些磨合的问题。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外来的非亚裔人才还不是那么多。非亚裔人才多投身在中国的商学院及金融方面。比如北京的清华大学,就有一些很杰出的非华裔学者。


新加坡应倾听年轻人心声


  新加坡是一个新兴国家,人口只有400多万,也是多元种族的社会,经济达到先进国家水平,在发展高科技的过程中,当然需要吸引外来人才。


  新加坡可以说是亚太地区内吸引亚裔和非亚裔的外来人才比例最高的国家,尤其是非亚裔的人才。这些外来人才不少是占据领导地位,这是本地大学和研究机构近来的新现象。


  这种现象有积极及正面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笔者不时在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以及一些研究机构听到年青的新加坡科技专家有一些埋怨,他们时常感慨自己是二等公民。


  这些年青人完成国民服役后,在英美最顶尖大学取得本科和博士学位,而且有博士后的经验,回到自己祖国服务时却觉得申请经费、升级等都不太容易。


  这虽是一些“怨言”,但这种感受对今后吸引新加坡优秀青年回国有一定影响,值得当局重视。


  在吸引海外人才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爱国主义以及民族感情。历史上有很多显著的例子,说明爱国主义以及民族感情对科技发展有重大作用。


  比如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了祖国的科技放弃了在美国所拥有的一切荣华富贵,冒险回到了中国。前苏联诺贝尔奖获奖人、犹太裔朗道(Landau),为了国家而愿意留在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工作,不愿远去欧美。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政府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很应该照顾新加坡年轻人的期望和他们的利益。



·作者为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顾问、报业集团华文报咨询团成员








吴资政:依赖外来人才或劳工 国家都须准备付出政治代价



  国务资政吴作栋认为任何依赖外来人才或劳工的国家,都必须准 备付出一定的政治代价,而代价多少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缓解本地人 与外来人口之间的摩擦。

  

他昨天为首届新加坡人力资本峰会主持开幕式时讲话,表示政府理解国人会害怕饭碗被外人抢走,也担心他们的子女在学校里的表现 机会被外籍学生抢走,而大批客工住进本地人生活的邻里,也可能产生“政治摩擦”。

  

他认为人民的这些忧虑都是真实的,政府必须体恤。因此,政府也得在争取经济发展和顾虑本地人的反应之间求取平衡。


  不过,吴资政指出,政府可以为了顾及本地人而减少引进外来工人,但是经济增长步伐将随之放缓,国人的收入也将跟着缩水,甚至还可能失去工作。“然而,如果政府选择的是争取经济发展,国人就得接受本地社 会出现更多外来工人的社会代价。”


  不只是我国,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对大量涌入的外来工人有排斥心理。例如英国政府最近已表示考虑为移民人数设上限,而澳洲的反对移民情绪近年也高涨。

  

他认为,许多国家的移民政策甚至比贸易政策更具争议性。


  “许多政府虽然迫切需要外来人才和客工,但它们还是被迫限制外来工人的数目,结果是把经济发展给牺牲掉。” 

 

吴资政表示,值得庆幸的是,新加坡人较能接受外来工人。

  

“部分理由是新加坡人都是移民的后代,所以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更容易明白外来工人整体而言,对国家经济是有利的。”   


政府除了对国人的顾虑表示理解,也以实际行动去证明它更重视本国人民。


他指出,在公共住屋、教育、医疗保健这几方面,公民都享有外国人所得不到的津贴。而当政府有财政盈余时,也只有公民才能受惠于增长花红和填补公积金户头等计划。   


“这个政策并非要对到本地发展的外来人才不利,而是要对新加坡公民表示肯定。因为他们才是国家的核心,新加坡也是他们的家园 。”  

 

外来人才是推动经济增长引擎的润滑油。吴资政指出,许多国家都意识到如果本国缺乏杰出人才,它们就要敞开胸怀、透过各种移民 政策去积极吸纳外地人才。新加坡自然也不能落人后,而人力部的“联系新加坡”办事处,就在招揽人才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为吸引并留住外来人才,政府也努力将新加坡打造成更有活力和有魅力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在本地找到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 。

  

为期三天的新加坡人力资本峰会是由人力部和劳动力发展局联办 ,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前来出席人力部举办的首届亚细安人力资源峰会的亚细安成员国人力部长,也出席了昨天的开幕式。


  共有4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总裁级人物将在会上针对人力资源 的管理进行交流。内阁资政李光耀明天在峰会闭幕前,将同与会者对话。由于反应热烈,这项会议明年将继续举行,成为本区域的年度人力资源盛会。



维文:吸引外来人才 须严谨而开放

  外来运动人才为新加坡赢得奖牌后就离开,那国家为培育与训练 他们而投入的资源是否浪费?政府是否应把这些资源用在培育本土运动员上?

  维文以女子乒乓队获得奥运银牌为例,认为无论球员是否继续为 我国体坛作出贡献,或因某些原因到其他地方,但赢得奖牌的确是喜 事,鼓舞所有新加坡人一同为新加坡打气、欢呼。

  他说,新加坡是否要继续维持作为愿意接受外来人才的开放社会 ,是必须作出的最重要策略性决定。他认为,新加坡应继续对外来人 才采取开放态度,未来或许还需要更开放。

  不过,他也说,新加坡毕竟是小国,吸取外来人才须严谨,以公平与客观方式衡量他们是否能为新加坡作出贡献。"这不只是和赢取 奖牌有关,而是整体来说,他们对新加坡的形象、新加坡的生活等有 什么影响,对新加坡是否有长远好处。"   

  他指出,多数国人为乒乓女队的胜利欢呼庆祝,显示国人已比以 往更能接纳外来体育人才。

  针对本土运动员的培训,维文强调我国并没有忽略本土人才。他 说:"我们用于培训外来人才的系统,同样开放给本地人。如果有本 地人愿花几年时间全职投入体育训练,我们一样给予跟外来人才相同 的支持。"

  国民服役人员陈毅威(19岁)向部长反映,他周围有外籍学生成 为永久居民后,享受政府的教育津贴,却公开表示只以新加坡为跳板 ,随后到欧美国家去,根本没有打算留在新加坡。   

  维文认为,即使一些获得津贴的学生最终不留下来,也不代表这些津贴被"浪费"。他们可能在其他国家定居,在各领域处于领导位 置,不过因曾在新加坡受教育,对新加坡社会有更深的了解,也可能 结交了一些新加坡朋友。他们就如一些到海外发展的新加坡人,仍在 新加坡的联络网下。

  他不否定可能会有一些害群之马想"占我们的便宜",但"我们 仍可作出调整,降低这个可能性,没有必要因此放弃整个开放政策。 我们应该有更宏观的策略性观点,思考如何让所有人才,无论是本土 或外来,或曾暂时居住者都与新加坡保持联系。在未来的环球化世界,这些人际关系都是宝贵的资源。"   

今年有100名17至25岁青年参与由全国青年理事会主办的青年论 坛。他们将有机会参与总理和国会议长对话、与政策制定有关的课程 、总统茶叙等活动,论坛在明年1月结束。

引进外来人才 不应急功近利

蓝智峰

  上星期读了同事嘉惠有关校际羽球赛的专栏,她在文中感叹连 校际赛都是外来选手的天下。这不禁令我想起所认识的一名初院生 。他过去曾就读于我国某间以羽球队为荣的中学。这名男生在中一 获选进入校队,当时他每天都兴致勃勃地带着球拍上学。

  好景不长,正如我祖父曾说:"花无百日红。"这名学生升上 中二那年,该校特别从国外引进了羽球选手,并供他们上学和照料 住宿等需求,志在于校际赛中称霸。渐渐地,男生发现自己逐渐在 队中失去地位,甚至被边缘化,上阵的机会也锐减,以至他最终在心灰意冷的情况下退出球队。如今这名男生已不常打羽球了。

  而校园,往往是社会的缩影。

  我常在想:不知有多少和这名男生有相同经历的年轻运动员, 最终也放弃最初所爱?去年看着乒乓女将在颁奖台上接获奥运银牌 ,或许也有不少在籍学生乒乓选手深受启发,立志向她们看齐。这 当然是外来人才计划的可取之处,但又有多少爱打乒乓的莘莘学子,最终能披着新加坡团队战袍站在奥运舞台上?

  我当然希望多多益善,因为本地报章最近的调查也显示,有59 %的父母同意让孩子成为全职运动员。在这令人鼓舞的情况下,外 来人才计划是否有让这些为人父母者看到大好的前景?

   我国得到奥运银牌是否令周遭友人为之振奋,我不想在此多谈 。李佳薇、冯天薇和王越古在北京奥运全力以赴,这是有目共睹的 。新加坡敞开大门,为她们提供在国内所无法享有的机会,这是供 应与需求的常理,因此这三名女将选择前来,是人之常情。这,我 完全能够理解。

  然而我们必须探讨的是,当局引进外来人才,究竟是为了提升 本地现有选手的素质,还是为了满足夺取奖牌而采取的一种"直捣 战略"("route one" approach)?

   我曾走访某小学,赫然看见该校接待处摆着的告示牌上刺眼的 一行英文字:"A custom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on our premises",意思是:"在本校舍内,顾客永远是第一。"校 内也有顾客?天啊,也难怪许多教师认为这行业越来越没有尊严。

然而这就是政府部门尝试"企业化"的后果。体育总会也因企业化 而急于追求达到每年设定的工作表现指标(KPI),奖牌数目也就成 了"看得到,摸得着"的最佳指标。然而我们是否也因此迷失方向 ?

   李佳薇在1995年被发掘后前来我国,至今也有14年的光景。在 她登陆狮城的13年后,我们难道还没有能力,又或者说,是没有勇 气派出一名本土球员和她并肩征战奥运?冯天薇在2007年被发掘, 隔年1月就入籍成为公民。队中在三名女将之后的,还包括另一从中国引进的选手孙蓓蓓。

  在本土球员还来不及冒出头的当儿,我们又从海外引进新兵派 往奥运赛场。若外来人才计划最初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最多枚 奖牌,并"顺道"借助外来人才提升我国现有运动员的水平,那恐 怕这项计划只是成功了一半,因为我所看到的,也只是那几枚闪闪 发亮的银牌。

外来体育人才,是福是祸?

于骐铭/海星天主教中学

  最近,报章和新闻媒体大肆报导新加坡吸引外来体育人才取得 的成就,很多新加坡人却对此十分不满,认为外来人才并不能代表 新加坡人,不值得炫耀,反而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埋没了 本地体育人才。其实,这种观点是偏激的。吸引外来体育人才是新加坡发展体育事业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我的观点。


  首先,外来体育人才可以直接提高新加坡的体育成绩,这也是 政府不遗余力培养外来人才最直接的原因。在国家经济势力蒸蒸日 上的背景下,新加坡已有能力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国家在世界 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体育的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 指标。

地球村

  其次,外来体育人才可以弥补新加坡地小物稀、人才匮乏的不 足。新加坡人口较少,因此土生土长的体育人才在数量上就不占优 势,在国际大赛上缺乏竞争力。以外来体育人才来填补本国不足, 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发展策略。科学、体育、文艺,本就是不分国界的,新加坡为这些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和经济支持,也是为全人 类的发展作出贡献,并不一定得是本地人才可以代表新加坡参赛。 如今世界各国不再封闭,世界的联合及文化交融已成为趋势,地球 已经成为"地球村",以狭隘的思维看待人才的流动,无疑是不可 取的。


  最后,外来体育人才可以激发本地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对体育 的兴趣,提升本地居民的体质,间接带动本地体育水平。以新加坡 体育的巨大发展空间,足以满足本地人才与外来人才共同发展。如 果新加坡本地体育实力十分强大,新加坡也没有必要去吸引外来人才来与本地人才争抢生存空间。在这些外来体育人才带动下,或许 可以在本地掀起一波"体育热",也可以对本地爱好体育的人士起 推动作用。

落后的危机

  总之,人们应改变对外来人才的态度。在这个开放的世界,国 家和民族只有坚持对外开放,保持与世界的联系,云集天下英才, 才能紧跟世界先进科技、文化的脚步。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只会导 致落后挨打。百年前的中国就是前车之鉴。作为国家的一分子,也应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的形势,紧跟时代的脚步。


  新加坡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将进一步成为世界民族的集散地 ,对于外来人才的态度,就应该更多地吸纳、包容,这包容的胸襟 对新加坡未来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小字典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zhǎng tā rén zhī qì miè zì j ǐ wēi fēng: long ambition of others, to eliminate their power and prestige
匮乏 kuì fá: short(of supplies); deficient
故步自封 gù bù zì fēng: stand still and refuse to make 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