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

新移民融入社区不难


尚达曼:新移民融入社区不难 主动与他人交流 共同促进社会和谐
(2012-08-26)
 何惜薇副总理尚达曼在新公民的宣誓仪式上说:“由于来自不同背景,本地人和新公民在文化习俗上存在一些差异在所难免。我鼓励你们接触社区,特别是所居住的邻里。这是了解、尊重和接受新加坡独特价值观和作风,最容易和最好的途径。”
@何惜薇
hosb@sph.com.sg
  软件工程师魏海明(40岁)12年前伴随到新加坡深造的妻子来新,很快地便接触到基层组织的义工,对他们在沙斯肆虐期间挨家沿户分发口罩,或在骨痛溢血热症高峰期不遗余力地分发相关传单等,感到十分佩服。
  后来,他在民众俱乐部看到基层组织征召义工的消息,决定报名参加。就这样,原籍中国北京的他成为裕廊集选区达曼裕廊分区基层组织的活跃分子,一位对区内老人尤其关爱的“防止骨痛溢血热症大使”。
  “新移民应主动融入社区活动,这样,不但买家具时有人能提供相关咨询,孩子没人照顾时,也有人可帮忙看管。”育有一个四岁儿子的魏海明笑说。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昨天在128名新公民的宣誓仪式上,以魏海明为例子,说明融入社区一点儿也不难,关键是主动与其他人交流。他借此鼓励新移民与其他新加坡人建立联系,不论是在社区里或职场上,以共同促进社会和谐。
  这些新公民都居住在裕廊集选区或裕华单选区。也是裕廊集选区基层组织顾问的尚达曼告诉新公民:“由于来自不同背景,本地人和新公民在文化习俗上存在一些差异在所难免。我鼓励你们接触社区,特别是所居住的邻里。这是了解、尊重和接受新加坡独特价值观和作风,最容易和最好的途径。”
  新旧公民的互动近期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李显龙总理上个月数次谈及这个课题,包括敦促新公民改变心态,打开社交圈子并入乡随俗,以及希望国人关注新旧公民之间的“断层线”(fault lines),以确保大家能和睦共处。
昨天和今天,共有13个集选区分别举行公民宣誓仪式,近3000人在仪式上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  尚达曼昨天致辞时,先以马来语和淡米尔语欢迎出席活动的新公民、他们的家人,以及基层领袖等。当他以华语说出“各位来宾、各位新公民、基层领袖们,大家早上好”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他随后先以英语欢迎新公民做出在新加坡建立家园的重要抉择,然后感谢移民到此地的先辈为一代代的新加坡人做出贡献,尤其是在过去几十年里大大促进了社会流动性,使众多新加坡家庭既拥有自己的住屋,也有良好的就业机会。
  “我们是个建构了自己身份特性的移民社会。这一代的成年新加坡人当中,大多数不是父母在国外出生,就是祖父母在国外出世,但他们最后都在这里生了根。”
  尚达曼说,我们的先辈最初对彼此感到陌生,但后来都成了邻居和同事,他们的孩子也都在一起受教育、男孩一起当兵,“成为朋友,很少会去想起他们的父母其实来自不同国家”。
  “他们首先感觉自己是新加坡人。”尚达曼坚定地说。
  而让这个国家尽管环境与形势多变,仍能不断求进步和克服困难的,取决于坚守举国上下所认同的美德。
  尚达曼列举这些长久以来推动了国家发展的美德。它们是:每个人在各个岗位上奋斗进取;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大家群策群力,建立友谊;为每个新加坡人提供真正发掘他们潜能的机会,不管他们的起跑点在哪里;欢迎有奉献精神的人为国家做出贡献,以及新加坡这个大家庭的每名新成员尝试融入社会、了解我们的文化和培养独特与诚挚的新加坡精神。
  “那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基础——新加坡上下一心,一起生活与工作,为建设更美好的将来而努力。在现今世界里,这还不是一个太普遍的美德。”
  尚达曼敦促新公民扩大社交圈子,学习一些英语,“即使英语不流利,那也有助于同新加坡的所有种族交朋友,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贡献”。他也说,国民服役是让新公民为新家园做出贡献并与其他人建立友谊的途径。

措施类题目 鼓励生育措施


年轻夫妇认为 鼓励生育新措施 渐进推出才能持久
(2012-08-28)


沈越 报道
sheny@sph.com.sg
  政府正在探讨鼓励生育的一系列新措施,普遍获得年轻夫妇的欢迎。不过,一些夫妇认为措施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出,成效才能持久。
  李显龙总理前晚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分享七项可行的鼓励生育新措施,包括给予父亲陪产假、为所有新生儿设立保健储蓄户头、让有年幼孩子的夫妇优先预购组屋、提高婴儿花红、为学前教育投入更多资源、提供更多托儿和托婴服务和支持,以及提倡工作生活平衡。
  年轻母亲萧丽薇(32岁,家庭主妇)与丈夫廖欣豪(45岁,财务总监)育有一名三岁女儿,目前怀着的二女儿,即将在12月出世。
  萧丽薇对有薪陪产假最期待,她说:“希望有薪陪产假最终能推出,这样丈夫就能花更多时间陪我们。但我没工作也没实际产假,如果有薪陪产假是从妻子产假中扣除,不知道我丈夫要如何申请。”
  对其他措施,萧丽薇则并不太在乎。住在蔡厝港私人住宅的她说:“经济不是问题,女儿一个月的托儿服务和增益课程就要2000元左右。我更关注如何培养孩子,为她们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

黄佩文(29岁,市场部经理)三个半月前产下长女,目前正在放产假。她认为措施若能成功推行,将对自己的生育决定起正面影响。
她说:“这些措施好极了,加起来会扭转局势,看得出政府真心想提高生育率。我觉得给予丈夫有薪陪产假特别有意义,因为这能让他一起分担照顾宝宝的责任。如果拉长女性的产假,我们的工作将受影响。我宁愿将部分产假分给丈夫用,这样两人的工作都不会太受影响。”
  黄佩文的丈夫王书汉(33岁,客户服务部经理)说:“我们双方父母都有工作,而目前公司给我2天陪产假并不足够。如果有更多陪产假,我能留在家中照顾太太、宝宝和做家务。”
  黄佩文也对设立新生儿保健储蓄户头感到期待。女儿出生后,曾患黄疸住院两天,一天的住院费就达400元。
  她说:“扣除我的保健储蓄后,女儿的住院费还是很高,当然我们的经济没问题能负担得起,但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
  住勿洛五房式组屋的她也认为,让有孩子的夫妇优先预购组屋是一项理想的措施。她说:“我们很幸运,四年前购得这套组屋。但我们周围有很多家庭月入6000元的朋友因为觉得负担不起,而不买房子和生孩子。”
  不过,黄佩文认为一些措施还是应该从小目标做起,才能持久。她说:“提倡工作生活平衡固然好,但规定每星期有一天傍晚6时下班可能太雄心勃勃,如果每月一天可能更容易让雇主接受。”
  黄佩文也希望政府能提高雇主,特别是中小企业雇主的意识,让他们更能为年轻夫妇着想,照顾孕妇和她们的福利。
  她说:“希望雇主不要把产假或陪产假看做是问题,而是每人都能出一份力的国家课题。”
  全国家庭委员会主席林顺福受访时说:“这些措施的方向正确,能解决存在已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们不是进化,而是革命性的变化。”
婚姻咨询中心咨询委员会副主席陈明宗说:“很高兴这次的宣布更照顾人们的福利。为新生儿设立保健储蓄户头虽然不在之前的讨论范围里,却是个为家长减轻负担的好方法。”
  民间福利团体“我爱小孩”会长刘雪珍说:“单单一项措施还不足够,七项若能同时推出是一个好起点。此外,阻碍人们生育的不单是经济问题,也是支持网络的不足。祖父母不愿意带小孩,想为事业打拼的年轻夫妇就对生育有顾虑。”
  




新加坡精神


        尚达曼:开放优雅 发扬新加坡精神 

(2012-08-28)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希望,在尽力为新加坡人提供最佳机遇,社会政策以帮助新加坡人为中心的同时,新加坡人也继续发扬新加坡精神,不问出身,以开放之心,优雅之举,互相往来,建立友谊。
  他说:“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孩子。”
  他在总理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讲后在自己的面簿上留言,表示很多人对总理演讲的反应是:触动人心。而他自己也认为,总理的讲话有启发性,感情丰富。
  尚达曼就总理演讲中顺沿总理提到新加坡人对外来移民的态度说,在调整一系列政策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我们的国民性格——即新加坡人是怎样的人,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就国人对待外国人态度方面,尚达曼坦言这是一个极为棘手和敏感的课题。因为过去10年外国人如浪潮般不断涌入,国人的焦虑与不安是可以理解的。但与此同时,近两年来政府收紧了外籍劳工政策,严重影响了本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使到各界对收紧外来人政策产生不同的看法。
  他说:“有些人希望我们能够加快收紧外国人涌入,而我们的雇主和中小型企业却持相反意见。我们必须以新加坡人利益出发,在两者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
  他也指出,政府已做了不少划分公民利益的政策调整,特别是在住屋、教育和医疗方面。政府也大量投资于公共交通系统以缓解拥挤现象,努力减轻新加坡人生儿育女的负担。
尚达曼认为国人基本上是明理、优雅的。因此他认为网上一些国人针对外国人的恶毒评语,不但不符合国人性格,也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

重视学前教育
帮助弱势族群更自信
  他同意总理看法,认为应该继续加强新加坡人为核心的政策——提供最好机会,给国人从年轻开始发展他们潜力,让他们有好工作,并确保社会政策以国人为中心。“但我们也必须延续新加坡精神,这精神让我们走到今天,也让新加坡成为一个新加坡人引以为傲的国家。”
  在学前教育方面,尚达曼认为,这是我国未来发展最重要和优先考虑的教育与社会因素之一,因为这将帮助弱势族群更早地发展并取得自信。这将给予每个人均等机会,让每个孩童都能取得最好的机会去发展他的潜能,从而改善社会流动性。
  尚达曼说:“我们没有办法阻止较富裕的家长给予他们孩子最好的。这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在孩子进入小一之前就发生。不过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去帮助来自家境不这么富裕的孩子,帮助他们在成长初期茁壮发展,建立自信心。”
  他认为,这将让机会更均等,给予每一名孩子找到自己专长的最佳机会,从而确保社会流动性。
  他也指出,政府将大力投资于提升学前教育的素质,除了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可观津贴,也将帮助中等家庭,减轻他们在孩子学前教育上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