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0日星期日

维文:吸引外来人才 须严谨而开放

  外来运动人才为新加坡赢得奖牌后就离开,那国家为培育与训练 他们而投入的资源是否浪费?政府是否应把这些资源用在培育本土运动员上?

  维文以女子乒乓队获得奥运银牌为例,认为无论球员是否继续为 我国体坛作出贡献,或因某些原因到其他地方,但赢得奖牌的确是喜 事,鼓舞所有新加坡人一同为新加坡打气、欢呼。

  他说,新加坡是否要继续维持作为愿意接受外来人才的开放社会 ,是必须作出的最重要策略性决定。他认为,新加坡应继续对外来人 才采取开放态度,未来或许还需要更开放。

  不过,他也说,新加坡毕竟是小国,吸取外来人才须严谨,以公平与客观方式衡量他们是否能为新加坡作出贡献。"这不只是和赢取 奖牌有关,而是整体来说,他们对新加坡的形象、新加坡的生活等有 什么影响,对新加坡是否有长远好处。"   

  他指出,多数国人为乒乓女队的胜利欢呼庆祝,显示国人已比以 往更能接纳外来体育人才。

  针对本土运动员的培训,维文强调我国并没有忽略本土人才。他 说:"我们用于培训外来人才的系统,同样开放给本地人。如果有本 地人愿花几年时间全职投入体育训练,我们一样给予跟外来人才相同 的支持。"

  国民服役人员陈毅威(19岁)向部长反映,他周围有外籍学生成 为永久居民后,享受政府的教育津贴,却公开表示只以新加坡为跳板 ,随后到欧美国家去,根本没有打算留在新加坡。   

  维文认为,即使一些获得津贴的学生最终不留下来,也不代表这些津贴被"浪费"。他们可能在其他国家定居,在各领域处于领导位 置,不过因曾在新加坡受教育,对新加坡社会有更深的了解,也可能 结交了一些新加坡朋友。他们就如一些到海外发展的新加坡人,仍在 新加坡的联络网下。

  他不否定可能会有一些害群之马想"占我们的便宜",但"我们 仍可作出调整,降低这个可能性,没有必要因此放弃整个开放政策。 我们应该有更宏观的策略性观点,思考如何让所有人才,无论是本土 或外来,或曾暂时居住者都与新加坡保持联系。在未来的环球化世界,这些人际关系都是宝贵的资源。"   

今年有100名17至25岁青年参与由全国青年理事会主办的青年论 坛。他们将有机会参与总理和国会议长对话、与政策制定有关的课程 、总统茶叙等活动,论坛在明年1月结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