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智峰
上星期读了同事嘉惠有关校际羽球赛的专栏,她在文中感叹连 校际赛都是外来选手的天下。这不禁令我想起所认识的一名初院生 。他过去曾就读于我国某间以羽球队为荣的中学。这名男生在中一 获选进入校队,当时他每天都兴致勃勃地带着球拍上学。
好景不长,正如我祖父曾说:"花无百日红。"这名学生升上 中二那年,该校特别从国外引进了羽球选手,并供他们上学和照料 住宿等需求,志在于校际赛中称霸。渐渐地,男生发现自己逐渐在 队中失去地位,甚至被边缘化,上阵的机会也锐减,以至他最终在心灰意冷的情况下退出球队。如今这名男生已不常打羽球了。
而校园,往往是社会的缩影。
我常在想:不知有多少和这名男生有相同经历的年轻运动员, 最终也放弃最初所爱?去年看着乒乓女将在颁奖台上接获奥运银牌 ,或许也有不少在籍学生乒乓选手深受启发,立志向她们看齐。这 当然是外来人才计划的可取之处,但又有多少爱打乒乓的莘莘学子,最终能披着新加坡团队战袍站在奥运舞台上?
我当然希望多多益善,因为本地报章最近的调查也显示,有59 %的父母同意让孩子成为全职运动员。在这令人鼓舞的情况下,外 来人才计划是否有让这些为人父母者看到大好的前景?
我国得到奥运银牌是否令周遭友人为之振奋,我不想在此多谈 。李佳薇、冯天薇和王越古在北京奥运全力以赴,这是有目共睹的 。新加坡敞开大门,为她们提供在国内所无法享有的机会,这是供 应与需求的常理,因此这三名女将选择前来,是人之常情。这,我 完全能够理解。
然而我们必须探讨的是,当局引进外来人才,究竟是为了提升 本地现有选手的素质,还是为了满足夺取奖牌而采取的一种"直捣 战略"("route one" approach)?
我曾走访某小学,赫然看见该校接待处摆着的告示牌上刺眼的 一行英文字:"A custom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on our premises",意思是:"在本校舍内,顾客永远是第一。"校 内也有顾客?天啊,也难怪许多教师认为这行业越来越没有尊严。
然而这就是政府部门尝试"企业化"的后果。体育总会也因企业化 而急于追求达到每年设定的工作表现指标(KPI),奖牌数目也就成 了"看得到,摸得着"的最佳指标。然而我们是否也因此迷失方向 ?
李佳薇在1995年被发掘后前来我国,至今也有14年的光景。在 她登陆狮城的13年后,我们难道还没有能力,又或者说,是没有勇 气派出一名本土球员和她并肩征战奥运?冯天薇在2007年被发掘, 隔年1月就入籍成为公民。队中在三名女将之后的,还包括另一从中国引进的选手孙蓓蓓。
在本土球员还来不及冒出头的当儿,我们又从海外引进新兵派 往奥运赛场。若外来人才计划最初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最多枚 奖牌,并"顺道"借助外来人才提升我国现有运动员的水平,那恐 怕这项计划只是成功了一半,因为我所看到的,也只是那几枚闪闪 发亮的银牌。
2009年9月20日星期日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