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1日星期一
新移民融入课题
站长的话
(2008-07-21)
由于人口老化、生育率低、经济需要改型、国内市场需要活化等种种因素,我国需要从世界各地引进各方面的青年专才与技工。新移民的到来,总难免会受到少部分本地人的排斥。不少对新移民的负面看法,其实是情绪化的反应。这几年周围亲友同事的反映显示,有些排斥情绪是基于道听途说,即使是有些亲身经历佐证,也往往是“以偏概全”的印象和结论。不过,在政府放宽对新移民的审批,让各行各业出现更多新移民后,许多人和新移民接触增加,一些原来激烈指责新移民抢饭碗、抢老公、把新加坡当作移民北美英澳跳板的声音反而有减弱迹象。和荷兰相比,新加坡的新移民带来的“文化”矛盾是相当温和的,也没有反对党以反对接纳移民作为政纲。这点我们应该感到庆幸。
把门打开,把心眼放宽
(2008-07-21)
● 陈俐颖
关于移民和客工的话题,在新加坡最少会谈上10年。我可以给你这个保证。
荷兰已谈了50年,尚未停止。荷兰经验显示,当政府把门打开时,人民是否同步,也把心眼放宽,接受外来人?这是个关键问题。荷兰经验是否也有我们可以借镜之处呢?
荷兰50年前开始有显著的大批移民,到今天,荷兰还有许多声音积极反对收留要求政治庇护的人物、反对收留难民移民、更反对收留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来的经济移民。大约10年前从电视上看过有个叫“1000万人口”的协会,这个组织的成员都希望荷兰的人口最好别太拥挤,呼吁政府保持在1000万之内最好。荷兰的人口目前已突破1600万!至于这个组织,不清楚是否还存在。
旧时的移民多数是摩洛哥人、土耳其人和印尼人。大批的摩洛哥人和土耳其人开始时原为客工,接着顺理成章成为移民,回乡娶亲,把太太接过来生活,开枝散叶。印尼移民几乎都是二战前后荷兰政府殖民印尼时的员工与家属。这些移民比荷兰少数的华族移民占了语言上的优势。不管是摩洛哥人、土耳其人还是华人,很多早期移民不通荷兰语,摩洛哥人的太太在家只讲他们村子里的方言,土耳其人的太太一样只生活在自己的窗帘后,用卫星收视土耳其电视节目。同样的香港移民在餐馆厨房开的是香港无线电视,北京人福建人要进入餐馆工作,一律要讲广东话。
拥有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移民社群超过40年后,荷兰发现很多回教移民的男尊女卑的家规不符合荷兰国情。甚至至今仍旧发生年轻长兄把不听话的妹妹杀死的家庭惨剧。于是,关注移民融入荷兰社会生活,成了过去10年荷兰政府积极推动的政策。这5年里,更实施以荷兰语“融入社会”的考试制度,限定所有在15至65岁之间的移民必需拥有基本“融入社会”的文凭。
土生土长的第二代移民后裔在全面接受荷兰教育成长过程中,依旧背负着父母亲故乡的传统家规,在家从本族传统,出外上学或者工作就使用荷兰人的交往手法,过着双重文化生活。第三代的年轻回教徒在精神上已经得到更大的自由。但是,当国际足杯赛时,当欧洲歌唱大赛时,荷兰的土耳其裔青年们会为荷兰打气,也会热烈地为土耳其打气。
60年前,荷兰国土上从没有回教堂,发展到今天超过大小1000座回教堂/祈祷室,并且拥有超过百所回教学校。这个局面令一些右倾份子无法忍受。
移民都是人,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窗口,包括过去式但依旧存在的爱国情绪。他们选择这个国家来居住,并不代表他们不爱自己的祖国。你不能要求他们把自己过去的情感删掉阉割。他们不是电脑软件,可以任意拆建。因此,土耳其人和以色列人在窗口挂国旗庆祝祖国胜利你不能说他们不忠。在荷兰人人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要你不伤害他人。这是个高水平的文明社会。
新移民尚未融入主流社会,新一批客工的到来又引起争议。去年荷兰国会通过,打开大门,欢迎东欧人民进来荷兰工作。东欧劳工已超过10万人。其中80%为波兰人,20%多为罗马尼亚人和保加利亚人。荷兰原本的用意是,只欢迎他们来工作,不怎么希望他们留下来。但不少波兰人来了荷兰,在接受访问时说决定移民。
东欧工友下班后喜欢聚集,热爱夜生活。他们大声嚣闹,严重酗酒,不理会环境卫生,又不融入社会,结果,引起民愤,目前已成了烫手山芋。
当一个国家把门打开时,你不仅放一批人进来。跟着他们进来的,还有他们的母国背景文化、他们的餐饮习惯、卫生水平等等。不仅移民付出精神注意细节要去适应新环境,当地的人群也要放宽心胸和眼界去适应外来的移民。
也说说新移民
(2008-07-21)
● 高俊杏
最近看到《交流版》刊登不少有关新老移民的文章,作为一名新移民,我也想谈谈我的见解。
首先,新移民是指从国外来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和加入新加坡籍的外国人,其他持有各种准证在此工作,学习的外来人士是不属于这个行列的。
我和先生来这里约十年了,在这里工作生活,先后拿了永久居民和公民,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对于本地人的称呼“新移民”我并不觉得厌恶,反而觉得喜欢。 因为在我看来“新”包含了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意思,新移民也大概可以理解为你是专业人士或与专业人士相关联,间接肯定了你的修养和教育程度。(当然也是有例外的)
“新”移民相对于老的移民,这是事实。 因为我们的确是在他们之后选择来这里的,虽然是来晚了点,但还是被这里的政府和大多数友善的本地人(包括土生人和老移民)欢迎和接纳。而是否完全被本地人认同,我觉得并不重要。完全认同,需要很长的时间。其实就是在中国也有出生地域差异而产生亲疏之分的情况。打个比方说,你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后来你的朋友从山东来上海工作,买了房子,有了孩子,还拿了上海户口。那你会说他是上海人吗,你一定还会称他是山东人,就算他的孩子在上海生长,你也许还是会说起他的籍贯是山东,可能到了他的孙子,你才会说“你这个上海人如何如何” ,但仍然不排除你记得他的祖籍是山东。所以,为何一直要比贡献,比待遇,一直要求本地人要马上认同你,称呼你是本地人呢?
我们已经被政府、工作场所、本地的朋友认同了,也有了公民及永久居民的待遇,可以享受一切便利的公共设施,可以在这里追求我们的理想享受现在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的下一代在这里可以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等等,这其实就是新移民的最初和现在的要求吧。
我不介意有些人用不恰当的字眼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来抢饭碗,甚至把我们的“目的”和“手段”也说得可怕和严重。其实这些是人类的正常反应,当有外来的事物的时候,大多数人是会选择排斥和批评的。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但如果有人一直坚持要批评,那就随他去吧,不必理睬,对于无知的固执是不需要浪费时间的。
所以,我认为作为新移民,不必去计较来自少数老移民的不同的声音,尽力做好自己的本份,也多一些理解的心。作为老移民,也不必对新移民存有怀疑和排斥的态度,多一点容纳的心,多学会接受新的事物。毕竟,谁都喜欢平静祥和的生活环境,优雅的社会,经济蒸蒸日上的国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愿新、老移民们都多一些爱的心,包容的心,多看到彼此的好,多多交流。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