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日星期六

种族和谐是社会财富



种族和谐是一种社会财富     
(2008-07-26)
● 邹璐


  移居新加坡多年,无论是在工作环境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都会和马来同胞相遇打交道。有一次笔者还专门和中国朋友一起,拜访甘榜格南的马来文化中心以及旁边的苏丹回教堂。

  在这个马来人口占13.5%的小小国家,马来同胞、马来习俗、马来建筑、马来文化是我们随时可见的风景,而因为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原因,我时常在心里想,这样的“马来风光”对于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很有可能就是一道不会深入心底,只是看在表面的风景而已。

  最近我有两次近距离接触马来同胞和马来文化的机会,一次是上星期六,应邀出席一所穆斯林女子学校慈善筹款的“淑女下午茶聚会”(Ladies High Tea),宴会主宾是纳丹总统夫人;一次是在拉丁马士华文读书俱乐部导读马来作家瓦哈·汉扎的《老树》。

  下午茶的一次约会上,身穿休闲服饰的我们,发现自己厕身于豪华大厅里面高贵华丽、色彩缤纷的Kebaya之间,以及亲切友善的微笑。读书会上,导读的是一篇篇幅短小的翻译小说。在那些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中,让我们感受到马来族群的宗教意识、家庭观念、生命态度。

  这样想来,把马来同胞看作是一道风景,应算是一种比较有审美距离的友善观点吧。保有一定距离,像欣赏风景一样,彼此尊重,和睦共处,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相处之道。

“大熔炉”观念需要修订

  从前我们形容美国的移民社会,多元文化现象为“大熔炉”(melting pot)。我还有某种程度上的对于“大熔炉”的向往,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面对移民和多元文化融合的现实,“大熔炉”的观念是须要检讨和修正了。

  人类的演进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化、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观点等,但我们须要尊重其客观的存在,种族文化优越感今天看来不仅是过时的,甚至是危险的。

  歧视是古往今来的普遍社会现象,对立冲突、仇恨战争也随之而来。但如果我们回顾1964年7月21日那场最终造成23人死亡、454人受伤的本地“种族冲突事件”,如果我们还记得1994年12月俄罗斯军队攻占车臣首府格罗兹尼(Grozny),围剿回教分裂分子,造成2万4000多平民死亡等等这些血的教训,都不啻是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的极大消耗和浪费。

  仇怨一旦产生,悲剧就会重演,而且是一再重演。
  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语文、不同宗教信仰可以在新加坡这个小小岛国和谐共处,共存共荣,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社会现象。种族和谐是一种社会财富,李显龙总理在种族和谐日的讲话说,要加倍珍惜并重视新加坡建国40多年来,在促进种族与宗教和谐方面所积累的社会资本。身在其中,感受尤深。

·作者是审计师,自由撰稿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