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9日星期一

也谈引进外来人才(2008-06-06)




也谈引进外来人才

(2008-06-06)

● 翁德生

  笔者非常赞同潘国驹教授写的《亚太地区的科技与外来人才》(6月2日《联合早报·言论》),他认为:“在吸引海外人才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爱国主义以及民族感情。历史上有很多显著的例子,说明爱国主义以及民族感情对科技发展有重大作用”。

  我必须这么说,政府很懂得全球化是怎么回事,所以我国在引进外来人才是当今领头羊,任人唯才制度(meritrocracy),让过江龙有宾至如归之感。当下许多曾经有排外色彩的国家,也正悄悄地改变策略欢迎外来人才,可见我国做法是先知先觉的,具有前瞻性。

  在处理“过江龙与地头蛇”问题上,那些曾经保护地头蛇的国家是吸引不了过江龙的,因为真正的人才到世界到处都铺满红地毯,他们不会选择在有“二等公民”地方落脚。

  新加坡不只不会让过江龙沦为二等公民,反而让土生土长国人有二等公民之感,这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处理地头蛇和过江龙课题上,我们不能说已经是十全十美,但应该认真研究如何改进求取平衡。

特殊领域应优先考虑地头蛇

  以美国为例,这个当今最成功的开放社会,吸引全世界最优秀人才汇集,创造美国奇迹。不过在一些特殊领域里,例如当白宫主人或是中情局局长,出生背景还是考虑因素,因为这牵涉到国家生存策略的考量。

  新加坡是个年轻国家,国民意识是百年树人工作,爱国主义对小岛国太重要了。我认为我们可以继续在大部分领域绝对开放自由竞争,商场上过江龙打败地头蛇无所谓,甚至像星展银行总裁用外来人才也无妨,反正他只要实现“股东利益主义”就行。

  一些比较特殊领域应该优先考虑地头蛇,从媒体管理层到电台广播员之类的,我认为只要是能力,落差不大,应该以土生土长为主。

  目前政府的思路可能以政治领域为主流,殊不知现今社会潜移默化力量来自四面八方,拿笔的拿“麦”的一样具备影响力,他们的爱国主义相对而言以生于斯长于斯较可靠。

  一代股神巴菲特忠告人们投资应以所在地为主,意思是比较了解市场状况。所以一个住了五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永久居民,对本地课题理解程度肯定会有落差,这和个人水平没有直接关系,纯粹是时间作业。 
 
外来人才政策有改进空间
 
  笔者几年前就公开支持外来人才政策,不过总觉得必须适度调整符合国家利益。不久前有啤酒女郎和咖啡阿嫂的辩论,开放社会,海纳百川,啤酒女郎胜出有理,可是咖啡阿嫂可能有孩子当过兵,这就必须细致权衡国民服役和爱国主义的共生关系。

  我很肯定我们目前没有这种“捍卫本土”意识。每当我从电台节目听到外来和尚空中念经时,尤其是针对国家社会民生课题,他们无疑字正腔圆,但本土课题还是让本土广播员谈论会更加胜任。这里必须强调这些本土广播员水平,须与外来人才不遑多让。

  重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如果我们无知地无视爱国主义,然后天天在高喊地球村世界大同之类,到了有一天需要展现爱国护国时才临时抱佛脚,那才是最愚蠢的自误。

  这不是一篇排外保护主义文章,而是相信我国在本土和外来人才政策上还有改进空间的感言。

·作者是本地商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