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9日星期一
请给客工和新移民多一丝包容(2008-06-07)
请给客工和新移民多一丝包容
(2008-06-07)
● 江秀岚
《我报》记者洪奕婷,在5月21日的评论文章《外籍员工应具一定英文程度》中,以亲身的两个经历去油站打油和上餐馆吃饭,提出中国客工既然加入了这类服务业,与顾客交流,理应用英语来沟通。洪记者表示,这么要求或许是苛刻了些,不过,会以英语交流在我们的社会是必须,必然的。
我认为,记者遇到的上述中国客工,应该都是新手(其中有些人也有可能是新移民),给他们数个月,他们应可学会基本的英语对话。打油工人、侍应生,能说英语当然可和更多顾客沟通,但其劳力付出、友善服务的态度也应该是行业的必备条件。只要肯学,谦和地工作,掌握新加坡式英语会话,应该指日可待。此外,看菜单点菜,给予数字或符号指示,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再说,我们到餐馆吃饭,如果服务员的英语说得溜,但是,上菜的速度慢,态度又不佳,可能顾客感受还更糟糕。
华人看到华人,都自然地用华语交谈。见到香港人、台湾人,大马华人,我们华人都会自然地用华语交谈。用英语,反而很怪。是的,碰到异族,就用英语。语言的亲和力,自然流露。例如我的父母,今年60多岁,曾受过小学华文教育。他们会用方言和华语和人沟通。遇到异族,就用简单马来语和英语聊聊,他们喜欢这样的多语言混杂的沟通方式,我也认为这样很融洽。
在新加坡,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期间诞生的国人,都受益于政府双语政策;华人只要受过小学的教育,大体上,都可以讲新式英语和华语。加上教育的普及,受高深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时势造就了这批双语的人,我们对此应该珍惜。不过也不必对不同语文环境成长的新移民和客工要求过高,要外来客工或新移民一定要马上投入我们的语言环境,口操国际语言英语。
用方言,就上不了台面?用华语,就将自身束缚于国际社会以外?这样的社会观感,令人怅然。语言是人们的文化遗产,不是身分的表露。虽然,服务业员工英语流利对新加坡旅游业有帮助。但去过曼谷的人都知道,许多酒店、餐饮业的服务生,和大多数的德士司机也说不了几句英语。大家用预先以泰文写好的酒店地址(或要去的地方的地址)和手势沟通,曼谷旅游业并未因此走下坡。
是的,我们的社会,不能原地踏步,务必要步向全球化,英语作为我们的商业用语的环境不能放弃。而这群出卖苦力、劳力的中国客工,肯定会在这个环境中,学好基本的英语;只要有决心。同时我也想借此提问:我们的双语人,要到港、台工作,现在要学会从小不曾学过的方言,可行吗?而英语人才,要到中国发展,现在要学华语、华文,可以吗?
可以,时势造就“人才”。只要有这个环境,加上自身的意志力,肯定可以。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