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7日星期五

城市生活也能有其和谐追求(2008-06-25)




城市生活也能有其和谐追求
(2008-06-25)

● 吴韦材

  一连三天,来自多国的部长、市长、高官、专家学者、私企及非政府组织代表,将齐聚新加坡参加首届“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世界城市峰会”及“东亚宜居城市峰会”三大盛会,讨论城市化挑战及寻找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

  这些会议能在新加坡举行,除了是国家的荣幸,也是一份鼓励,更是新加坡在相对上达致更宜居城市条件的肯定。

  新加坡能在种种客观约束条件下发展成今天一个国际都市,该归功于明智的发展规划。今天,当环保升温为国际间相互热烈研讨的普世话题,而其实多年前新加坡在整体规划上,早已具有城市发展与自然保留之间的平衡规划意识。

空间虽小却有其灵活性

  翻开地图,看整个岛屿,我们的城市拓展区与自然保留区在分布上明显具有其理性安排。新加坡空间虽小,但在这样一个现代城市里,人们仍能在生活中同时拥有一个热带岛屿的各项自然条件,这看似理所当然,其实是经过一番慎密规划才能得到的平衡。

  世界上只有两个赤道城市还能够保持原生态的热带雨林,一是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另个就是新加坡。以巴西的地理面积要在一个城市里保存热带雨林“并不奢侈”,但是以新加坡这样有限的空间来说,要同时拓展现代城市并保存热带原生态雨林,就需要规划智慧了。

  此趟回国,曾带数位中国友人参观中部麦里芝蓄水池及新加坡友人的有机农场。他们很难想象相距闹市不远也竟能拥有这样的自然调剂空间。

  其实他们还没看到双溪布洛、林厝港、北部海军路等保留区。而他们就在我们组屋社区的种种规划中,常常指出各种城市生活与自然元素的交织安排,这些在我们长住此地眼里当作理所当然的境况,在外人眼中,却是具备心思的规划与设计。

  制造与消耗,永远是城市伤脑筋的环保问题两端。尤其在工业规模及市场都同时巨大的城市,这两个问题都显得更为棘手。

  新加坡在工业规模及自己市场上确实有其限制,但从另角度看,这样的限制不一定就是劣势,笔者认为这样反而能让我们把问题更为聚焦,让我们更有效地去制止不利境况的扩张。并且,在必要时,我们还能把这不大的空间当作探究问题的“实验室空间”。

  就因为小,我们做起种种针对环境问题的实验性措施,相对上都能具有更多的便利性。要实验,要推行,要改善,都比大幅员地区更为灵活有效。

诚然,宜居城市都会因所处自然环境及人文而具有不同的建设选择。而我们也一直是从自然环境的各项优劣中,摸索并衡量出我们自己的建设对策。

“宜居环境”不是一天完成的

  基于自身条件,我们只适宜选择适合我们拓展经济的方式,并培养适合这个拓展方式的人才。我们的城市生活不只需要融入国际化模式,但同时也得配合不同族群的生活习性及面对自然气候的苛刻与单调。

  简单一例,就如新加坡的绿化工程并不只是一个表面上的视觉诉求,它还有净化空气及在城市中负起吸热及降温功能。笔者认为,认识自己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就是我们建国以来一直能稳健发展的主因之一。

  从兀兰坐地铁一直南下,或许会觉得新加坡组屋社区在视觉上是较单调的。不过,在面对种种客观限制的条件下,我们或许得承认本地社区生活空间的筹划或已是在客观限制下属于理智的方案。

  其实,新加坡组屋社区的种种规划及设计至今仍在改良中,这就值得赞许。在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情况下,能把哪样做出佳肴恐怕就是唯一的选择。

  比如拥挤的东京或香港,平民社区里一般都无法承担我们这般宽敞的疏通空间,又比如房屋多属高龄建筑的曼谷,城市结构古老定型,其平民社区的居住形态,在完全融入现代化措施这点改良上,尚有一定困难。

  或许我们对“在下一场豪雨后仍然可以不带雨伞,下车却能保持干爽回到家”感到理所当然,但或许我们更该记住,这宜居环境并非一天就完成的。就如新加坡人在这般宜居环境里不经不觉培养出一些生活上的标准,也不是一天里形成的。

  新加坡人若能在带有珍惜的归属心态上,再培养出一份集体维护环境成绩的共识,那么,我们或许就能在“宜居城市”的形态层面上再迈进一步。

  因为生活就是文化的温床。若能在这“宜居生活”里滋养出我们对生活的感悟,活出自己的特色,并通过种种不同形式表现得更为具体,那么我们就能沉淀和累积。

  环境养人,人养文化,确实必须在这方面先有觉知,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才能在宜居城市的生活里展开对和谐的追求。

·作者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写作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