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2日星期五

政府鼓励生育




为养和育提供一条龙式辅助
(2008-08-22)


  政府前天公布的鼓励生育和帮助人们养育子女的配套详情,相信会羡煞许多年长一辈的新加坡人。因为,在他们结婚生育的年代,国家经济实力仍相对薄弱,人们哪敢奢望得到什么养儿育女的诸多税务回扣、婴儿花红、托儿津贴、16个星期的有薪产假等等。他们当中不少人也许还赶上了“两个就够了”的节育政策。

  然而,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彼一时,此一时,社会情况不同了,政策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对政府刚宣布的鼓励和辅助配套措施,一般的反应看来还是不错的。当然,也有人希望政府还能做得更多或更大胆些。我们认为,整个配套肯定是比此前的任何时候更具吸引力了,但有些地方还是可以通过听取和分析民众的反馈来加以改进。其中一个还可以更加着力的关节,就是教育,这也是本报读者经常在交流站反映的课题。

  老一辈人深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影响,没有不生或少生的问题,但对教育就没那么重视,反正儿孙自有儿孙福。但现在的年轻父母就不同了,他们都很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儿女的教育问题,包括教育费用的负担也自然成了他们生儿育女的主要考量因素。一位年轻母亲昨天在交流站的投函,其实正反映诸多年轻已婚妇女的困境。

  新的鼓励生育配套,可以说基本上照顾了从怀孕到托儿的阶段,但在许多家长心目中,孩子进入小学,也许是个更加重要的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面对决定前途的考关,要兼顾孩子的学业和其他福利以及个人的事业,是许多职业妇女感觉压力最大的难题。有不少高学历的已婚妇女,也正是在这种两难的煎熬之下,忍痛放弃了工作,在家全时间照顾孩子,等到孩子进入中学或大学,较能自立的时候,她们再想回到职场就会感觉脱节和难以跟上。养儿育女的担子沉重,显然也是一些事业心较重的已婚职业妇女,选择不生育和少生育的主要因素。

  如果从这一角度切入,再考虑到许多年轻家庭,包括新移民家庭,都缺乏过去大家庭的祖父母的支援,那么,我们的整个辅助养儿育女的配套,可能就得从托儿阶段进一步至少延伸到小学阶段,形成从托婴到托管的一条龙式辅助。读者提出了全日制教育的概念,这并不是新的概念,主要的困难在于落实这一关。如果所有的小学都改成全日制,一下子就得增加一倍的师资,这是不容易办到的。

  因此,就中短期来看,比较实际可行的,是推广学生托管服务。目前,学生托管中心已在悄悄兴起,一些管理和师资较好的托管中心,也成了热门中心,名额供不应求。学生托管中心的好处,在于它能较好地解决学生上学前(读下午班)或放学后(读上午班)半天没人照顾或管教的问题。过去,有些家庭就曾出现所谓的“锁匙儿童”的问题。

  学生托管中心很好地弥补了小家庭的工作夫妻无法兼顾上学子女的问题。托管中心提供了家长一般的照料,也提供学校一般的督导、辅助。一些退休的教师也在托管中心找到继续发挥所长、为教育下一代继续贡献力量的好去处。当然,托管中心的费用不菲,和托儿所、幼稚园一样,费用越来越高,对一般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如果有超过一名子女需要托管,费用自然更加沉重。因此,这也许是进一步完善整个鼓励生育配套的重要环节之一,值得政府认真考虑和研究。



站长的话
(2008-08-22)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民众的普遍迟婚晚育,不但会使工作人口老龄化。而且晚育加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使得一些发达国家的40至60岁的管理层人员成了“夹心层”:面对高龄体弱父母和幼龄儿女都需照顾的两难困境,一些员工甚至被迫提早退休,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力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去年,加拿大多伦多一家经营托老所和托儿所的公司针对此需要,把托儿所和托老所都设在一座办公大楼的同一层,为需要托老和托儿的多家企业员工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并开放让老人和儿童交流,让老幼双方的身心都因交流而更健康。这个方案受到许多大企业的欢迎,因为这一来许多员工就不至于被迫提早退休。据说这项试验正在推广到其他城市,也有一些欧洲国家的专家认为值得借镜。



浅谈影响生育率下降的几个因素
(2008-08-22)

● 赵中波

  李显龙总理在今年国庆献词中宣布的极有力度的,旨在鼓励生育的新措施,涉及经济援助、亲家庭的工作环境以及托儿服务等各个方面。但政府的政策无法替代人民的个人选择,自2001年4月新加坡政府推出婴儿花红奖励生育配套至今,已7年有余,生育率却从2000年的1.6下跌到2007年的1.29,问题究竟何在?我从自己的观察和对周围年轻人的了解,深觉新加坡人们迟婚晚育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工作时间长和工作压力大是导致年轻人没有时间和精力谈情说爱的主因。无论政府多么提倡工作和家庭相兼顾的道理,但深深扎在人们心中的是:必须在工作中不断表现,才不至于丢掉饭碗,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在劳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另一个造成人们心里压力的是,在自由竞争、迅速转型的社会,企业改组和裁员的事随时随地可能发生,比如前几年两家银行合并,裁掉多人,被裁的年轻人,我不相信他们还有心思去谈情说爱,还能坦然地告诉想要交往的对象:“我现在被裁了”。

  副总理黄根成就呼吁国人在事业、家庭与社交生活之间取得平衡。他指出,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新加坡人的平均工作时间较长,因此少了寻找终身伴侣、结婚和组织家庭的时间。据报道:新加坡人一年平均只做爱73次,连续两年在全球排名倒数第二!其揭示的实质问题是:新加坡人工作压力太大,没时间没精力谈情说爱。

  政府虽然可以通过立法规定,员工8小时以外的任何形式对公司的付出,雇主都必须给予补偿,这或可减轻雇主对雇员的时间占用。但问题是政府还要考虑全球竞争力、国民生产率。但现在生产力的提高显然和生育率的提高有所抵触,必须有所取舍。

  新加坡的服兵役制度也是影响年轻人迟成家的原因之一。两年的时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长,但对于处在22岁到30岁既要立业又要谈恋爱、成家的年轻人就不算短了。而且服役后、读完大学或理工学院,一面得考虑偿还学费贷款问题,一面还得考虑攒钱买房和结婚费用等问题。

  有统计数字显示,新加坡青年平均的结婚年龄是31岁。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5岁到30岁。女性在25岁时,半年内妊娠率达60%,30岁后则降至30%以下。

  新加坡年轻人一旦结婚,就可共同申请政府组屋,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据我看来,有时,却恰恰延迟了年轻人成婚的时间。我周围的几位年轻同事,虽已注册结婚,但为等政府组屋还不能或不想生活在一起。



我怎么还敢再生育?
(2008-08-22)
● 何晓萍


  看了李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的演讲,其中谈到了一些鼓励生育的额外措施,的确挺诱人的。再过两天我的宝宝就要出世了,原本看到这些额外的措施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开心的事,但是我一点都开心不起来,而且再也不敢怀孕生宝宝了,因为我从8月份开始失业了。

  我之前就职的公司由于各种原因,老板把公司转卖掉了,新老板9月份接手。由于我是一名孕妇,在买卖条件中,新老板不接受我这名孕妇,旧老板以经营不善为理由跟我解除了劳动合约。原本可以享受的12个星期的有薪产假,转眼之间就消失了。

  我很纳闷,新加坡政府政策的方向是要保护孕妇的合法权益的。可是现在再多的额外措施,再多的鼓励生育政策,却连我孕妇的合法权益都保证不了,试问你是我的话,经历了这次打击,你还敢再生育吗?(编者按:以副总理黄根成为首的人口委员会,日前已公布了保护在职孕妇的新措施。)



无业年长者照顾幼儿应受到肯定
(2008-08-22)
● 李丽琼


  人力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年龄介于50到64岁的年长国人当中,有81.3%的男性还在工作;而工作的女性却只有47.1%。我觉得这个数字并没有反映出事实真相。

  新加坡的年长者当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全职照顾孙子,女性的人数更多。可惜这种“工作”并不受到人力部承认。究其原因,可能是“雇主”和“雇员”是“一家人”,而且一般上都是义务帮忙,没有一定的酬劳;所以不属于雇佣关系,不算是“工作”。连每年政府分发的就业花红,这些照顾孙子的年长者都没有份。

  在三、四十年前我国的经济情况还不是很好的年代,我们多是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当年夫妇出去工作,收入一般上都不太多。父母留在家中吃住并照顾儿孙是天公地道的事。现在的年轻夫妇因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多收入丰厚。他们结婚后都不与父母同住,生活开销也当然和父母分开负担。可是一旦有了孩子,就要父母帮忙照顾。做父母的碍于亲情,或自愿或被迫的就接受了这份工作。有些夫妇虽然请了女佣,却不放心让女佣单独照顾孩子。所以在上班的日子总是把孩子和女佣送到父母家。有时遇到工作加班,父母须到晚上十点多才盼到子女前来把孙子和女佣带走。

  有些年轻夫妇更是因为父母答应了替他们照顾孩子,他们才敢把孩子生下。所以这些父母是间接的对提高国人的生育率出了一份力。

  我想政府即使不愿给这些照顾孙子的年长者任何奖赏,在做统计数字时却也不应该把他们完全忽略掉。



站长的话
(2008-08-21)


  生育率越来越低,已经成了国家大事,政府成立了人口委员会,也动用了巨资,推出鼓励婚配与生育的配套,要力挽颓势。偏偏结婚和生育又是极其个人的事。因此,政府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年轻人心目中的主要障碍。教育确实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是无法实行全日制教育,那也许就必须认真考虑给中下收入家庭提供学生托管津贴。



全日制教育有助提高生育率
(2008-08-21)

● 董莉

  近日,政府为提高生育率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举措。本人是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妈妈,所以想从本地教育制度方面也谈谈这个问题。

  常听一些外国朋友诧异地问:“为什么本地这么多妇女只在家带孩子,没有出外工作?”相信如若这些家庭妇女听了,一定会大发感慨。以我的“妈妈”身份综述一下吧。本地家庭不论孩子多寡,单单照顾饮食起居、接送上下学,就需一个人全力负责,再加上上完半天学后还需有人看管教育他们,妈妈们如何出去做工?于是赚钱养家的重任自然落到了爸爸们的肩上。

  响应了政府号召,孩子一个接一个生,爸爸们也要找更多工作来喂饱他们,养好他们;妈妈们也需付出整日时间来照顾他们。日子久了,“你挑水来,我浇园”的分工合作也不再像戏剧般的浪漫。家庭问题逐日浮现:丈夫工作时间长,回来只想安静休息;妻子一天的辛劳,孩子的问题又想跟丈夫倾诉。一个要讲,一个不想听……结局如何,毋庸多说。各自生活圈子的背离、思想观点的迥然,叫他们如何还想再继续生?因爱情而生育,因多生育而不得不各负其责,因各负其责而致不想再生育。这是“半日制”的后遗症之一。此观点应有人同意吧?

  有人说了,如果是这样那就都去做工,孩子送去托管中心好了。是,没有长辈帮忙,也只能这样。钱呢?一笔不小的开销!这是“半日制”的后遗症之二——托管问题。

  再来,在学校只读半天,比起一天,知识的学习量就少很多,没有量变,何来质变?举个跑题的例子:我的一个补习学生,在一所还不错的中学就读,问起她的华文教到哪里?答案让我跌眼镜、掉眼珠——第一课刚上完!现在已快到年底了,那后面的课怎么办?究其原因,学生说,之前老师在教上学期还没教完的课文,有时会用课堂时间写作文,因为想训练他们即时写作的能力。

  无法与这位老师沟通,所以不能武断地给予任何论定。但带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无法完整全面地吸收应有的知识,所以就产生了一个新加坡独有的奇怪现象——学生几乎人人有家庭补习。记得曾有读者认为应当铲除“补习现象”,才能提高生育率。因为一个孩子的补习费确实是一个家庭不小的支出。而本人则以补习老师的身份认为:其实家庭补习就是“半日制教育”的衍生物。应当推行全日制教育制度,才能消除这种奇怪现象。少了这笔大开销也就减少了父母的经济压力。

  其实,要提高生育率不仅仅只是让年轻人结婚,而是要让他们看到结婚有了子女后,两人还是可以有各自的事业和创造个人价值的机会,经济上也不会因为多了孩子而沉重不堪。这种希望会让那些没生的要赶快生、生了的还想再生!




也应鼓励家庭主妇多生育
(2008-08-21)
● 李桂月


  观看了李显龙总理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之后,对于他所提出的一些鼓励结婚生育的新措施,我有些看法想与读者分享。

  我国生育率无法取得突破,除了已婚者不愿多生之外,单身人士的增加也是原因之一。李总理所提到的撮合单身人士结婚的方法之一家长相亲会是很不错的方法,对提高结婚率应该有一定的帮助。现今的青年太注重事业,感情生活一片空白。如果没有父母的帮忙,那些内向的青年肯定会错过了适婚年龄。

  不过家长在帮助孩子物色对象时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他们只能为孩子制造机会,而不是强迫他们结婚,否则会弄巧成拙。

  以前,大多数人的婚姻是听从父母之命,由媒人介绍撮合的,他们有些甚至没有见过面就结婚了。不过时代不同了,年轻人再也不会对父母言听计从了。所以父母在帮助孩子择偶时要格外谨慎。婚姻毕竟是个人的事,最后的决定权在孩子手中。

  有关产假的新措施,我觉得在职妇女的获益最大,她们能获得额外四个星期的产假。但这个措施对私人机构来说却是坏消息。那些在私人机构工作的妇女有可能会面临不被聘用的危机。

  试想一想,四个月的产假,加上年假28天,育儿事假6天以及病假和公共假日等等。一个高薪的大学生产妇,一年的工作日不超过7个月。试问:她们有能力完成一整年的工作吗?再加上科技发达,一日千里,等到产妇回到工作岗位时,又必须重新培训。如果我是老板,肯定不愿意聘用她们。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唯利是图的私人机构,一知道女员工怀孕就找机会裁掉她们。

  在这次的新措施中,家庭主妇又被忽略了!其实,有很多家庭主妇都受过高等教育,她们也曾经担任过高等职位,可是为了孩子,她们宁可放弃事业,从这一点,可见她们是多么的伟大。我相信她们比职业妇女更愿意多生儿育女,只是担心加重丈夫的负担。为什么政府就不能给她们一点鼓励呢?新加坡的家庭主妇为数不少,如果她们肯多生育,我国人口肯定能提高不少。

  提高生育率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除了鼓励单身人士早日结婚生育,给职业妇女多一些产假,更多的税务和托儿津贴之外,我认为丈夫应享有至少两个星期的有薪陪产假。因为妻子刚生产时,身体非常虚弱,最需要丈夫陪伴和照顾。如果政府能给予这种优待,我相信妇女们会更愿意多生育。



我拿一个月陪产假
(2008-08-21)
● 孔德威


  我有一名九岁的女儿。在她出世的时候,我向公司申请一个月的年假。老板问我为何拿这么长的假期,我说要亲自照顾刚出世的女儿和刚生产的妻子。老板答应了。我很开心地利用一个月长假陪太太,并且感受到照顾孩子的乐趣,替她换宝宝纸尿片。这喜乐是不能用钱买到的。

  所以,政府不只要实施奖励措施以及给为父者提供陪产假期,人们也有必要调整生活态度和养育责任的想法。正如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所说:“婚姻和生育都是个人的决定,但是我们可以创造有利的环境,鼓励人民把它看作是人生大事和人生必经之路,并且为想生育的夫妇提供帮助。”

  维文部长曾经说过,如果为父者不承担养儿育女的责任和分担家务事,那么我们新生婴儿的数目势必越来越少。我曾经告诉女儿,长大和结婚后,好好专心做工,我免费替她照顾孩子,她只要每晚打包炒福建虾面给我吃就行了。

  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除了政府的鼓励措施,我认为父母和长辈们应该以身作则,做个好榜样把下一代无微不至的带大,同时也须继续推崇孝道,向他们灌输传统家庭价值观。




鼓励结婚生育须各方配合
(2008-08-20)


  丰厚的婴儿花红,更多的税务优待、回扣,托儿津贴,16个星期的有薪产假……,在在显示,在多年来尝试鼓励生育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之后,政府已下定更大的决心,通过增加国家资源的投入,期能挽狂澜于既倒,扭转日趋低落的生育率。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力度,鼓励适婚的男女早日成家立业,把婚配和生育当成优先处理的人生大事。

  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所宣布的鼓励结婚与生育的配套,可以说是历来在这方面投入最大的一次,由此也可见这个问题在政府领导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落实刚宣布的配套,政府每年必须增加7亿元的投入,是目前鼓励生育配套的一倍,新旧配套合起来,每年要耗资16亿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6%。

  然而,政府的这个大动作是否就能改变现状,或者取得比过去实行的措施更好的效果呢?这还是个未知数。总理本人表示相信它会对许多夫妇的生育计划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无法保证这能解决新加坡的人口问题。因为,“这是个大难题,我们必须定期检讨。最终,这关系到个人的心态、选择和价值取向。”

  确实,生育率低以及到了适婚年龄的男女迟婚或不婚的问题,并不只是个人或家庭的问题,而是个影响国家前途的大问题。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面对这个问题,并且也尝试了各种的鼓励措施,但却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虽然婚配与生育是个人的事情,如果国家采取听其自然的态度,那么,问题只会更加恶化。各种鼓励措施未必都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至少比完全没有来得好。

  对双薪的空巢小家庭而言,养儿育女的确面对许多实际的困难。这同过去的男主外女主内完全不同。因此,提高婴儿花红、大幅度增加托儿津贴、提高工作母亲的税务回扣、延长产假等,按照常理推论,应该都是可以起到一定成效的做法。问题的关键也许在于,在一般夫妇心目中,他们觉得够还是不够。当然,如果越多的人觉得是足够的,那么这些鼓励配套的吸引力就越大,所能产生的效果也越大。所以,定期检讨,收集反馈,实属必要。

  但我们认为,单靠政府的鼓励配套肯定是不够的。如何真正做到使年轻男女觉得他们可以事业与家庭兼顾,不会觉得生儿育女对他们是一种负累,或影响他们的就业,那就必须靠其他方面的配合。其他国家已经先行的灵活工作时,我们必须推广;在家工作也应该推广;给父亲较长的陪产假势非加以考虑不可;改变企业主与管理人的旧观念,更非大力推动不可。这些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要扭转生育率,我们还得再推前一步,设法鼓励更多达到适婚年龄的男女结婚,把社交发展署与人协社交俱乐部合并,相信可以有助于提高择偶的几率,结发为夫妻,毕竟合得来最要紧,双方教育程度上的差距未必是个障碍。

  总的说,政府推出的新配套,都是值得肯定的,主管人口政策的黄根成副总理即将公布的配套措施,肯定也很值得期待。但是,我们也必须准备克服这些配套措施在落实阶段必将遇上的一些问题或障碍。比方,对中小企业而言,要推行政府宣布的各项新措施,包括延长产假,肯定会造成营运上的困难。但我们不应为此而却步,应该积极地想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才是。



建议实施小学全日制
(2008-08-20)

● 郑思谋

  最近看到报章上讨论生育率的问题,不仅让我多思考关于父母觉得难以照顾学龄儿童的问题。我建议尽快实施全国小学全日制及调整上课时间。

  目前的学校上下课时间,的确对家长造成一些困扰。我建议,全国上课时间改在上午9点。而学校6点半或7点就开放。家长可以根据自己上班的时间来配合,载送子女上学。而校车,也可做些适当的安排。学生到了学校,当然需要老师也在。一些老师如果有子女在求学的,也可以在安排的孩子上学后再来学校。学校应当可以做些调整。

  学生到了学校后,可以从容的去吃早餐,或温习功课,或许也可以做一些未完成的功课。如果像现在一样早到的,这一两小时是可以很充分的利用。相信现在很多学生应为早到学校,早上课而没时间吃早餐,而需空肚子上课。

  早上的交通,我也认为不是一个大问题。至少那些驾车载送孩子家长可以看看哪个时段是不会塞车的。9点上课,课程可以安排松一些。而休息时间我想可以就省略了。毕竟9点以前都可以把早餐好好的吃饱了。

  12点午餐时间,可以是一个半小时。学生,教职员都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休息。过后,继续上课到4点。让大家有个茶点的时间。老师,学生可以在这时交流。当然,一些有课外活动的,学校可以另做安排。茶点过后的时间,学校可以做些灵活的安排。

  现在的学生,像我女儿,常把好几面的功课带回家。许多家长并不见得能很轻松的指导孩子完成功课。如果实行全日制,所有的功课都在学校内做完。有同学在互相帮忙,加上老师从旁指导,我相信这比把功课带回家,或由补习老师来教好多吧。孩子也不会到了家里家长无法帮忙而对学业失去兴趣,尤其是一些无法请补习老师的。

  傍晚放学后,如果是搭校车的,孩子可能会早回家,家长也许要调整时间,早点到家。这样,回到家,父母也不用再唠叨督促孩子的功课。晚餐后,一家人可以进行任何亲家庭的活动。时间上,对任何节目的安排,都会比以前好多了。

  现在中学的全日制,并不硬性规定学生要留到傍晚。但我认为对于小学,这是重要的。至少,这可以让家长安心的工作。也不必再多付钱给托管中心。如果因为这调整而需要多些资金,我想教育部是可以资助的。而师资的要求,就要提高。毕竟在这长时间的接触,老师是小学童的榜样。学生品格的修养与道德教育,一定要加强。



站长的话
(2008-08-20)


  目前许多夫妇俩都在外工作的年轻父母,都把就读小学的子女付托给邻近的“学前/学后托管中心”,小学如果实施全日制,应会给这类家长减轻时间的紧迫感和金钱上的负担,但对于没有全部时间工作的家庭主妇,可能会觉得全日制反而会剥夺了家长和孩子沟通相处的时间。另外,如果实施全日制,学校的课室、食堂、图书馆、师资、都需要重新策划。香港在1997年以前,绝大部分的小学校都分上下午班,香港政府当年设定要在10年间将全部小学改为全日制,主要目的是要提供更宽敞的教学环境、更从容的教学时间进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我国小学若改为全日制,也应把提高学生学习环境与条件作为主要目标,而非仅仅为了方便家长。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