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3日星期六
新加坡能不接纳外才吗?
新加坡能不接纳外才吗?
(2008-08-23)
● 林晓东
新加坡队终于获得一块奥运银牌,许多国人欣喜若狂。但是在媒体上也时而听到一些非议,认为三位主力女球员全是引进的中国人才。
许多新加坡人显然不了解世界乒乓球运动的现状。本月15日,新加坡与韩国队争夺决赛权的关键一仗中,韩国队头号主力唐汭序击败新加坡的王越古。唐汭序原名唐娜,本来也是中国国家队球员,2000年才移居韩国。
16日被韩国队淘汰的美国队主力球员高军、王晨,均为前中国国家队的球员。
不仅美国、韩国这样的体育大国要依赖中国球员作头号主力,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引进中国的乒乓球员,比如,刘佳(奥地利)、吴佳多(德国)、李佼(荷兰)、陈卫星(奥地利)、王增羿(波兰)、王建锋(挪威)、杨敏(意大利)、何志文(西班牙)、林聚(多米尼加)、冯喆(保加利亚)、刘崧(阿根廷)、蒋卫中(克罗地亚)、黄文冠(加拿大)、成应华(美国)、吉田海伟(日本),谭文玲(意大利)、李云飞(比利时)、连茜(多米尼加)、徐光宏(加拿大)、苗苗(澳洲)……
这个名单很长,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中。绝大多数中国海外乒乓球员是当地国的主力选手。
中国人习惯上将这些为外国出力的球员称为海外兵团。当年中国国家队主力何智丽移民到日本,改名小山智丽,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代表日本击败中国,取得金牌。中国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官方媒体公开指责小山智丽是汉奸叛徒。
不过近年来中国人意识已经全然改变,绝大多数中国人以宽容的心态接纳这些加入外籍的球员。这是因为中国体育界也引进了一大批的洋教练。
比如在8月14日的射箭女子个人决赛上,世界排名第一的韩国箭手朴成贤以1环之差输给了中国选手张娟娟,而中国队的教练却是韩国人杨昌勋。在同一天的女子佩剑团体半决赛,中国以45-38战胜法国,中国队的教练也是法国人鲍埃尔。
通过这些事例,许多中国人认识到体育是一种健身文化,让中国体育人才走出国门,让外国体育人才进入中国,实质上是一种有益的国际文化交流。如果用狭隘的民族政治理念来阻挠这种国际文化交流,无异于文化上作茧自缚,不利于自身文化的成长壮大。
另一方面,新加坡与中国女乒决赛时,现场的中国观众不仅为中国队加油,也大声地为新加坡队加油助力,展现了大国的体育风范。对于真正的体育爱好者来说,双方实力相当,展开高潮叠起,精彩纷呈的比赛,这才是体育事业的最高境界。
如果像中国、美国这样人才济济的体育超级强国都要大量引进外国人才,那么新加坡作为一个文化多元的小国,引进一些外国体育人才是理所当然。需要深入思考的不是引进人才对不对,而是引进人才后如何发挥更好的社会作用。
·作者从事网络与翻译工作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