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7日星期三

新移民的贡献




只要有贡献都会获得承认
(2008-08-27)


我国女子乒乓队前天携带48年以来的首枚奥运银牌,如英雄般从北京凯旋。自回到国土的那一刻起,无论在机场还是在沿途所经之处,都有大批挥舞国旗的民众夹道欢迎。

  而在莱佛士城,1000多名民众早就涌入庆祝会场,争相目睹奥运健儿们的风采,分享她们成功的喜悦和荣耀。对新加坡来说,此情此景还是很新鲜的。那种团结友爱、万众一心的感人场面,不仅为我们这个国家增添了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气氛,而且也使全体国人在自动自发地参与中,接受了一次极其特别的爱国主义情操的洗礼。

  在庆祝会上,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长维文医生宣布,在内阁的提议下,经总统赞成,政府将为夺得奥运银牌的冯天薇、李佳薇和王越古三名运动员,授予象征着极高荣誉的“功绩奖章”,以表彰她们为国家赢得荣誉而立下的汗马功劳,同时也借此鼓励更多运动员今后在国际赛场上努力拼搏,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在世界所有国家,政府和社会都非常重视与珍惜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特别是在奥运赛场上的杰出表现。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本国体育健儿的优异成绩以及升国旗、奏国歌的颁奖仪式,不仅浓缩出一个国家的形象,而且更能激发全国同胞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增强全体国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乃至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鼓舞作用。因此,无论大小与贫富,各国政府都要对获得优异成绩的本国运动员给予物质奖励。

  而新加坡女子乒乓队此次所获得的嘉奖,不只是物质层面,而且还将获得代表极高荣誉的“功绩奖章”。在此之前,只有两人获得这份殊荣,一位是我国第一枚奥运奖牌得主、举重运动员陈浩亮;另一位是曾多次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游泳运动员杨玮玲。很显然,这种精神层面的表彰,再次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体育运动的高度重视。

  如同我们在此前的一篇社论中所说,为新加坡赢得奥运奖牌三名女乒队员都是原籍中国的新公民,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这个国家的价值,报答了国家和社会对她们的关心和培养;现在,政府和社会给予她们以高度的肯定和嘉奖,我们认为,她们是受之无愧的。

  新加坡是一个用人唯才的社会,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们当初来自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为这个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他们都会获得承认和肯定。体育赛场上是如此,其他领域同样也是如此,包括文化、艺术、学术、教育和科研,等等。只有坚持这样做,新加坡才能继续旺盛地成长,也才会在世界大舞台上继续受到尊重、令人刮目相看。

  毫无疑问,引进和培养来自国外的各类人才,绝非意味着本土人才就会被忽视。恰恰相反,这些年来,政府在培养本土人才方面不仅从未懈怠过,反而是格外重视。我们相信,一些民众针对外来人才所发表的质疑和疑虑,政府已经听到了。我们非常希望看到,将来会有更多的本土人才在各个领域,包括在体育领域不断地脱颖而出,从而在不同领域的国际赛场上,为己为国争光。


以宽阔的胸襟接纳新移民
(2008-08-27)
● 李顺福


  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李显龙总理再一次呼吁国人了解吸引外来人才的需要并接受新移民。以体育为例子,他说,代表新加坡参加北京奥运会的25名运动员中,一半是新公民。我们的游泳小将陶李成功游进蝶泳决赛。我们的乒乓女队更为我国赢得48年来的第一面奖牌。他说:“体育要有成绩,不能只靠土生土长的运动员。我国在奥运的成绩说明这点” 。

  总理说的一点也没错。从我国奥运健儿的表现,证明了引进体育人才的作法是正确的。不只是体育,总理说:“我们也必须引进其他方面的人才”。在群众大会上,他谈到两个引进外地人才的原因。第一,国人目前的生育率只有1.29,比人口替代生育率2.1来得低许多;第二,我国目前的人口只有400万,要进一步发展经济,这样的基面(base)是相对不足够的。

  除了上述原因,吸引外来人才的动力来自全球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殷切。很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都面对低生育的问题,所以招引外地人才成了执政者当务之急。澳大利亚就是一个例子。在它废除白澳政策后,它大开门户广纳专才。它还通过大专院校到海外招生。近十年来,为数不少的本地人举家移民到澳大利亚去,其中就包括曾到澳大利亚受教育的本地学生。

多年努力有了成果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们清楚看到当局的吸引外来人才计划已经开始奏效。外地人才不断选择到本地工作,其中不少申请成为永久居民或者归化为新公民,成了我国经济的生力军。

  可是,有些国人在接受新移民这课题上仍旧存有一些疑虑。他们关注的有下列三点。

  (一)担心新移民会在职场上与他们竞争,甚至抢走他们的饭碗。影响较大的是因经济转型而遭裁退的年长员工。为了减低这方面的压力,有关当局、工会领袖和顾主三方面通力合作,协助工友提升技能,加强他们的受雇率。

  (二)另一些人对部分新移民的英文掌握能力感到不满。他们还写信到传媒质询为何英语差的外地员工能够受聘在本地服务业中任职。虽然口口声声说没有排斥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客工的鄙视,却是不言而喻。

  (三)有些国人也对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的意愿感到怀疑。这种疑虑可以理解,因为不是全部的新移民最终能够成融入本地社会。不过,融入社会是个双向工作。除了靠新移民本身的努力,社会整体也得加以配合。如果国人能给于基本的尊重和善待他们,那新移民融合社会的几率将会提高。再者,融入社会是一个过程,犹如涓涓流水,是急不来的。很多华族家庭的祖辈是来自中国的“过番客” ,他们也是在经过一两代人之后,才在本地落地生根,成为本地公民。

  在接纳新移民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太在乎土生土长和新移民两者间的区分。

  第一,不管是土生土长或者是新移民,只要是公民,我们应该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应有彼此之分。就以我国的乒乓女队为例,三位女将李佳薇、王越古和冯天薇虽然来自中国,但她们都已成了我国的公民,是我们的一分子。因此,对她们三位能够得奖,我们应该感到光荣与骄傲。就如国际奥委会委员黄思绵所作的,拥抱她们,给她们加油。我想,在参与国际赛事上,团员是土生土长或许是新移民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团队具备实力,赢得奖牌为国争光。

外来部长贡献大
  
  第二,刻意把新移民区分开来的做法是有欠妥善的。这种区分可能会被误解为看扁新移民,把他们当成二等公民。我们没理由,也不应该释放出这种不正确的讯息。笔者不时在报章上看到读者对新移民诸多批评的反馈。在8月19日报章上,一位李姓读者这么写道:“虽然我对新加坡赢得奖牌感到骄傲,不过,看到我们是靠着在外地出世的移民获奖,我就骄傲不起来了”。虽然这位读者反映的是少数人的看法,它显示出部分国人看待新移民的心态。据悉,当局已经开始通过市镇理事会等组织主办的庆典把公民权证书颁发给新移民。由社区带头欢迎新移民将有助新移民融入社会,是值得尝试的点子。

  第三,对华族社群来说,多数家庭的祖辈也是通过移民的方式在上世纪初来到新加坡。作为移民的后裔,我们又怎能忘本而鄙视这一代的新移民?

  接纳移民是我国多年以来奉行的策略。国人应该记得,在第一代的政府内阁里,一半的部长是来自邻国的移民。可是,非土生土长的事实丝毫没有减低他们对国家的效忠与贡献,而国人也从未曾把他们当外人看。

  全球化加激使到人才成了各国竞相争夺的资源。如果期望经济持续增长,国人就必须敞开胸襟接纳新移民。除了广纳人才,我们别无选择。 ·作者是本地资深文化工作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