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李慧玲 2007-02-25
拜年期间新的趋势,是总有亲戚家里孩子在国外,赶春节回来过年。前两年我妈的女儿也是如此,但现在好像更普遍,说起来不是谁的孩子派去了哪里哪里两三年,就是工作经常得三天两头出国,到哪里哪里出差。
这是生活中慢慢可以感受到的全球化。“全球化”三个字在我们的报章媒体上出现,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一些领导人也常有提起,但是或许之前比较抽象,没有深切的感性经验辅助了解,谈起来像个学术用词。大家听多了既有些麻木了,又仿佛很有距离感。今年财政部第二部长尚达曼的预算案要扶助弱势群体,减缩贫富距离,甚至宣布企业过去只能“等久”的减公司税2%,环绕的其实还是全球化。这是我这一代人生活中无法绕开的主题。
岛国政府一如既往地设想长远未来,先是在经济策略上为全球化布局,然后在社会、文化政策上跟进,缓和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但是一般的市民对于“全球化”为何,到底有怎样的概念,政府在传达应付“全球化”挑战的信息时,采取怎样的方式,这些是我比较关心的问题。全球化实在不只是谁常常得出国,外国人在这里设立地区总部、进行投资而已。在这么小的岛国上,也不是只要IQ最高的一群人知道“全球化”就足够,因为岛国太小,因此准备应付冲击的工作需要做得更充足,否则那“全球”之浪一冲过来,岛国也就四散了。
这很大程度上,其实还牵涉到岛国人民的素质和内涵,而不仅仅是教育的水平。岛国的孩子会考试,但是在全球化的世界里,需要能够超越考场的视野。接触岛国的青年人,听他们放开来谈时,跟拘谨地作答,答案很不一样,而且很吊诡。岛国吸收资讯方便,下来还要处处无线上网,而吸收资讯超越国界,民众出国机会频率高,整个都市来自世界各方的人多,文化兼容,报章上国外新闻经常摆在要闻版,照理岛国人的视野比较宽阔。但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似乎并不如此。我问过大学里的老师,都说一般的青年人对时事不感兴趣。知道别的国家,是为了去旅游。去旅游是为了拍照购物和“我去过了”,似乎也不是为了了解另一个国家的文化风情。
我自己还碰到过一些青年人,质疑中英文报章为什么要报道那么多国际新闻。“我们不需要知道那么多跟中国有关的事。我们不是中国人啊,为什么需要知道?”这是我自己听过的一位青年教师的言论。
因为工作的缘故,常常需要与人交往,政府部门或者企业、机构的人员,他们善良而努力工作,对自己管的那块熟悉,但是往往也就只是这样。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加强联系,如果彼此没有共同的朋友,而我又刚好不擅长购物、旅游、吃饭、老公、孩子和狗的话题,那么社交场合好像变得无话可说。要谈到一些时事、知识性的课题,好像反倒像是个不识趣的人似的。即便对方是公关,有的别说对外国媒体没有什么了解,对本地的媒体似乎也在状况外。我每次碰上这样的场合,回去都要自我检讨。
“全球化”了,我看到政策上的一些部署,老实说,那是其他地方的政府不一定看到,或者有办法照顾得那么周到的。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好像就是还没跟上?那个更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作者为本报采访主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