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家庭凝聚力

家庭凝聚是社会基石         

2007-02-20

  金猪报喜,今天是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三。本报开年的第一篇社论,先恭祝大家丁亥新岁大吉大利,人财两旺,步步高升!

  事实上,如果说今年春节带来了些什么新的省思,那应该就是对家庭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和重视。刚过去的狗年,靠着勤奋努力,新加坡赢得了相当顺利的经济增长,而资信媒体也进展得一日千里。不过,人们也在这个时刻,益发感受到健全的社会必须来自家庭的温馨。

  诚然,新加坡处于世界经贸交通要冲,是个东西合璧、传统与新潮相互交融的社会。我们越是吸收了更多的先进科技,越是参照了发达经济体的各种社会保险模式,便越是感觉到传统东方社会里面人情味的宝贵。

  比如,音像科技是日新月异的,从胶片摄影到数码相机,从影带到电脑光碟,可谓瞬息万变。但新春团拜齐齐观赏家庭生活片段的时候,无论纪录方式如何演替,总改变不了人们对欢聚时刻的珍惜心情,以及对年迈成员一一离去的感慨。

  李显龙总理在新春献词中便提到,中国在春节前之所以出现成千上万回乡探亲的人潮,就是因为世代以来亲人的联络网已成为共同应付战乱、饥荒及家庭危机的重要维系。他说,新加坡最近一项调查也显示,半数国人把家庭的团聚视为新年的主要目标之一。

  总理认为,现在有更多独居老人出现,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他观察,社会福利网和传统的亲情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西方某些国家因给予失业者和老人过于慷慨的福利照顾,反而让许多人把养老的责任过多地寄托在政府身上,结果削弱了家庭凝聚力。他说:“新加坡必须避免掉入这样的陷阱。”

  家庭可说是最有保障的安全网。因为它是自然形成,一张永续扩展的网络,成员的增添不断把温情积累。总理忆述,1992年当他被诊断患上淋巴癌时,整个大家庭的成员都前来照应,让他渡过难关。

  当然,我们须在这里指出,现代社会不断改变着传统家庭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其中的矛盾,其实并不简单。政府固然可以投入更多资金去帮助有困难的国人,设立奖金鼓励就业,订立消费税抵消配套,给予乐龄人士更多花红,但新加坡要营造“亲家庭”的社会环境,个人与经济单位都必须齐心协力。

  家庭确实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如果缺乏这块温馨而又有耐力的基石,我们无论采取怎样的保障制度都仍会欠缺完美。要是我们的社会不能建立起这种自然形成的关爱与照应,那也就很难谈得上如何乘长风破万里浪了。

  此外,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缺乏家庭照顾而出现的独居老人,反映的是“家庭”这个社会基石,本身正面临冲击。养儿防老的社会,或许正离我们越来越远。

  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政务部长符喜泉对本报说,当局正主持“101个享受家庭欢乐方式”的一套计划,希望民众通过全国家庭理事会的网站,发表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天伦之乐的经验。社会学者也对本报指出,我国鼓励年轻人组织家庭,鼓励生育,其实脱离不了雇主和公司在这些方面对员工的体恤。

  也许我们应把这个新春的团聚当作起点,继续在今年里寻求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就让我们从围炉共享的一锅温热的盆菜开始,实现有粥吃粥、有饭吃饭,但时时都能保持同舟共济的温馨理想。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