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国民意识


从面对面到肩并肩


王文献 2007-08-18

  《联合早报》报道,政府决定在本月18日(星期六)举行有史以来首次全国性的新公民宣誓仪式,以表示对这一移民宣誓成为公民的仪式的重视。

  政府业已打算采取其他种种措施,帮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中华总商会还在最近成立了“移民联系组”,一方面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和专业人士入会,一方面也综合各地新移民的优势与资源,发掘商机,拓展海外市场。

  政府和商界两方面都强调,新移民进入新加坡社会,其角色不是欲同本地人一较高低的竞争对手,也不是来抢饭碗、分一杯羹的人,而是增强新加坡的国际竞争能力,使得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的新鲜血液。

  这个非常正面的信息,通过媒体报道,有效地传达到民间,相信能使本地人对于新移民的接纳度大大增加。目前很多本地人之所以排斥新移民,出自一个很大的误解,即新移民的到来会让本地人丢失饭碗,失业率增加,从而导致生活素质下降。

  在钱如此重要的商品社会,有谁会喜欢抢了自己饭碗的人?有谁会对自己的竞争对手表示热烈欢迎?反之,如果意识到新移民将会带来新的商机,使新加坡综合实力提高,不是面对面竞争,而是肩并肩奋斗,共同创造美好未来,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这个信息对于新移民同样重要,可以使他们在同本地人打交道时,变被动为主动。我见过一些移民家庭,他们主要的社交对象,还是局限于来自中国的朋友或同学,从未脱离“移民”这个圈子。

  他们可能兴致勃勃地利用休假日,横穿整个新加坡去参加另一户移民家庭的聚会,却对住在一起超过五年的邻居一无所知。他们没有了解本地人的兴趣,用他们的话说,对方同样对他们兴趣缺缺。大家都采取老死不相来往的相处态度,无法消除隔阂和鸿沟,又如何融入?

  但也有一些移民不仅融入得非常好,与邻居守望相助,还参加社区活动,踊跃做义工,积极支持慈善事业,热情回馈新加坡社会。用他们的话来说,有所得,就应该有所付出。

  政府的大力推动,商界的因势利导,都是促使新移民更快更好地融入本地社会的良好契机。但新移民真正的融入,与本地人水乳交融,不分彼此地相处,还得靠普通民众(包括新移民和本地人)有强烈的和谐共处的意识并愿意共同努力,身体力行才能达致。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