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人人拥屋与社会稳定


人人拥屋有社会稳定的意义   


2007-08-06

  经济的蓬勃可说是把双刃剑:楼价的升涨使已经拥有房地产的人资产增值;但对低收入阶层来说,希望拥有房产的“门槛”也相应提高了。尤其是第一次购屋者,手上并没有可供出售的物业,这个时候进场购买房地产,便倍感困难。

  数据显示,过去几个月的房地产交易兴旺,组屋价格在今年上半年上升了4.2%,80万名屋主的组屋在18个月来取得6%增值。但是,卖房者的皆大欢喜,同时也折射出许多人的隐忧:今后还买得起住房吗?

  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前天在淡滨尼东国庆晚宴上的讲话,以及接受媒体访问时所传达的信息,重申了政府的承担。他透露,政府准备在今年内推出新措施,帮助低薪的国人实现拥有组屋的愿望。同时,把组屋资产价值套现、以助年长者安度晚年的措施,也将更加灵活。

  马宝山说:“尽管房地产价格提升,继续确保组屋价格处于广大国人所能负担的水平,是重要的,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去年,政府推出额外公积金房屋津贴计划,为首次购买组屋的低收入家庭提供5000元至两万元的额外津贴。 
 
  目前,房屋与教育、医药,仍是政府的三大津贴范畴。新措施意味着,接下来政府将在购屋津贴方面作出调整,让更多人一圆拥屋梦。新措施详情有待进一步敲定,不过马宝山强调,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便推行的“居者有其屋”计划,是重要的国家政策,不但给国人提供住所,也让人民拥有资产,对国家有更大的认同感。

  新加坡经济是开放式的市场经济,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无可避免的,房地产也不例外,尤其是外国人可购买的高档楼房。在全球化的汪洋大海中,外来因素的影响也更大,例如国际上的房地产过江龙到来这里大炒特炒,就可能形成泡沫的危机。

  因此,专门惠及新加坡人的“居者有其屋”政策,对房地产业的稳定其实也起着平衡的作用。

  在前晚的“新措施预告”颁布之前,马宝山部长其实已在6月中旬,淡滨尼中心举行的一个地区文娱活动场合上大派定心丸,强调未来两年到四年内,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还是充足的,人们不必感到惊慌。

  除了从供求律上面调控房地产价格之外,政府显然也有意大力改善组屋区的居住环境,让组屋区成为有归属感的住宅区,让组屋屋主享有“拥屋”的自豪感,不让私人住宅的屋主专美。

  上星期五,由国家发展部政务部长傅海燕领导的“组屋社区心件论坛”在记者会上指出,建屋局将检讨现有的组屋翻新条规,让居民在翻新项目上拥有更大的选择权,也让翻新配套更具灵活性。

  这个论坛的其他建议,还包括在各市镇推行特别计划,保留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特征;在特定组屋区兴建湿巴刹和小贩中心;学校和社区共享更多设施等。由此看来,政府的构想不光是让人人都有机会“拥屋”,而更是能够拥有独具特色的住宅环境和社区的共同记忆。

  的确,这些原本纯属私人住宅区“特权”的居住条件,却因近月来的集体出售狂潮——屋龄不到十年八年的花园公寓也要拆除重建,而饱受冲击。政府的人人拥屋构想和组屋区“心件”认同的努力,在这个时候可说也另具深一层的意义。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