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国家精英
精英与大众:
如何磨合
刘晓阳 2007-11-08
《早报星期天》(11月4日)上拜读了李慧玲《共同的经验》一文,我深有同感。我从邻里小学毕业,自此一路走来,接触过不少各式各样乃至属于社会不同阶层的同学、同事,从中亦结交了不少朋友。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发现,新加坡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民之间的确存在着相当大的隔膜。要如何填补这一空隙,我相信将相当考验我们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就以今年春的财政预算案来作为一个例子吧。我那些可算属于精英阶层的朋友在读过预算案之后,都觉得这是一份务实、可行的预算案。大家都认为,政府已经尽了力平衡各种因素以尽量减少经济环境改变对国民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我可是费了不知多少唇舌才成功说服我的母亲接受这份大家看来已难以变得更好的预算案。
在我妈的角度看来,仅消费税调升一项,无论各种抵销配套在数据上多么好看,人民实际上的负担将仍然会变得更加沉重。至于调升公务员和部长薪酬一项,我发现,除非让所有人都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外国私人企业给予我们的精英的优厚报酬,要大家都了解政府的论点,一点也不简单。
无法有效地以人民为出发点向所有国民阐释政策,正是我们政府的弱点。这亦正反映了我们属于精英阶层的国民的一项主要问题:很多这一类国民都不了解、甚至拒绝去了解社会其他阶层人民的想法。我就曾有朋友告诉我,一个好政府唯一的角色就是治理好国家;政府无需费太多唇舌去说服人民它的政策对国家整体是有利的。我差点和她展开一场大辩论。
应加强不同阶层的了解
我们过去二十年的教育政策已在很大程度上使精英阶层和基层社会脱节。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的国民或许根本不知道他们多么的受到照顾。
尤记得我小学的时候代表学校参加科学展览比赛:老师同学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并花了不少心血画了有关的说明海报和小册子,满以为已经不错了。可是我们到了会场,就看到了名校学生使用多媒体资讯科技图文并茂地向参观者讲解。孰上孰下,立见分晓。
其实,尽管我们在能力上可能和名校生不相上下,但先天性的资源不足已使我们一踏出校门就已注定被比下去。
我很难想象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的国民如何能够想象得到我们这些邻里学校学生的生活是如何的,正如我不能想象他们的是如何的一样。这现象的间接结果是,我常常听到人们投诉医院里的医生态度恶劣、不了解他们的需要;我亦常常听到人们批评医学院的学生目中无人、自以为了不起。
我不能说这是任何人的错。很多的医生都在精英教育体制里长大,他们很难完全了解属于社会其他阶层的病人的需要。病人的低素质医疗体验,缘起于一种由于缺乏了解而导致的观念、视角、和期望的冲突。
我相信政府已经了解到,若精英阶层继续活在象牙塔中,政府的统治基础将迟早被削弱,并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李慧玲文中提及的各项新政策是政府开始决心解决问题的体现。
我希望政府能继续加大力度增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家长亦必须知道,让子女和其他阶层的同学增强交流,对他们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和世界观的发展将利多于弊。
社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领导能力对新加坡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若有朝一日,我们的所有的精英都能够使用普罗大众的语言和一般民众无障碍地交流,这将是我们的国家之福。
·作者是新加坡留美大学生,修读分子生物学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