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守望相助
涉嫌于去年3月5日午夜时分,在兀兰一座组屋垃圾站内强暴一名醉酒华族女郎的两名非法外劳,终于先后得到严惩,简直大快人心。
事发现场居然就在组屋底层,两名色魔未免胆大包天,以为可以为所欲为,而后逃之夭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终于被绳之以法。
这起案件在我们平静的生活中骤然敲响了警钟。虽然邻里发挥守望相助和警民合作的精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发生在组屋或有地住宅的邻里纠纷,却依然时有所闻。
昔日的甘榜在岛国几乎已经绝迹,甘榜精神也已经荡然无存。现在的人情淡薄如纸,邻居往来也止于君子之交,点到为止。
当大家嗅到空气中传来阵阵的恶臭,才知道隔壁独居的老人经已去世多日。诸如此类有点像“老死不相往来”的邻里关系,并不是健康的现象。而且,这也正中一些不良分子的下怀,因为他们正虎视眈眈,等待机会出手干案。
其实,越是欠缺邻里精神的居住环境,盗贼越是有机可乘,尤其是目前的双薪家庭结构,夫妇俩都外出上班,孩子也上学去,家中仅剩老父母或者女佣。不少的住家根本是在摆“空城计”。如果邻里能够发挥守望精神,一旦有不法之徒在门外徘徊,机警的邻居就能在关键时刻起着阻吓的作用。
当然,这便需要有良好的邻里关系作为基础,抛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自私心态。邻居之间平日见面的基本礼仪不能少,恰当的寒暄问候,恰如其分的关怀,都有助于逐渐增进彼此的感情,建立相互谅解的基础。
有些邻里甚至自动自发的组织脚踏车巡逻队,分批定时巡视邻里范围,并与邻里警岗保持联系,在杜绝罪案发生的同时,也增进了邻里和睦相处,发挥了守望相助与警民合作的精神。这些都很值得表扬。
目前,各区居委会都定时举办各类家庭活动,鼓励居民参与,藉此增进居民的感情交流,这与邻里脚踏车巡逻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类活动却少了一分积极性和互动性。一般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少有人会驻足在佈告栏前,详细阅读有关的活动宣传。
警察是人民的公仆,随时候命为民服务,他们在社区内例常巡逻,维持治安。如有突发事件时,一旦民众拨电报警,警方、民防部队或救护车在最快的时间内赶到现场自不在话下。
但在关键时刻,分秒必争,良好的邻里关系,机警且适当的伸出援手及时抢救,应有助于扑灭犯罪行为,即使有事故发生,也应能将财物损失降到最低,甚至救人一命。
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
江炳松 2005-05-03
回忆年轻时住过的农村,年轻人遇见邻居的长辈时,总会自然而然地叫声XX伯或XX叔或XX哥,女的便称呼XX姆、XX婶或XX嫂。而儿女学会的称呼都是听自平时父母对人的称呼。
然而,现在的年轻父母似乎都不喜欢别人这样称呼他们,因为他们觉得这类称呼是落伍的,是老土的。结果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碰见邻居时干脆不用称呼,而只是“嗨”一声,便敷衍过去了。
至于那种见面时毫无表情,视邻居如陌路人,同乘电梯时不是举头望显示屏的楼号,便是低头盯鞋头或脚趾的,更是组屋区司空见惯的现象。孩子们于是有样学样,不打招呼不懂称呼也就理所当然了。
-----------------
“敲门日”:
有多少人认识自己的邻居?
记者 李亚彪[新华网浙江频道(2007-11-19)]
在刚刚举行的杭州第四届邻居节上,专门设立“敲门日”活动,鼓励敲开邻居的宅门,打开“都市冷漠症”这道隔着邻里之间的无形的墙。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邻居”这两个字最高的评价,可见邻居在我们生活中是多么重要。现如今,当你花百万元置下房宅后,可曾认识自己的邻居,可曾感受到邻居的价值……“敲门日”正在敲醒着每一个人。
2007年6月13日,小区居民们喜气洋洋地张罗着自己的节日――邻居节。当日,上海市紫荆花园首届“邻居节、睦邻月”活动拉开帷幕,社区内800余位居民通过“社区运动会”“邻里比厨艺”“拉家常”等形式,营造出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隔壁住的是谁,你知道吗?
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从单位职工宿舍楼搬进小区私人住宅,你还会和邻居那样熟悉吗?你知道隔壁住的谁吗?
在新闻单位工作的小迟,搬进自己购置的小区后,一年多来几乎没有同邻居说过话,有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我住进来时,隔壁的房子还没有人买。有一次出差两个月回来,隔壁已装修完毕,有人入住,我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小迟说,“我上下楼都坐电梯,因此也几乎没有与楼上或楼下的住户接触过。”
有意思的是,小迟搬进来一年后,偶尔在电梯里遇见自己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也在这个单元住,两个人都搬进来有一年时间了,一个在7楼,一个在10楼,竟然互不知晓。
“说话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东屋不问西屋事,同在一楼不相识”是现在不少高层小区普遍出现的情况。在杭州,一位社区居委会干部说,过去是大杂院,住着多户人家,连水管和厕所都共用,邻里间相互照应,相处好了比亲戚还亲。现代城市社区居住结构由“平面式”变成“立体式”,“公用化”变成“公寓化”,“水泥森林”中各家各户封闭,交流越来越少。
在长春市,退休后搬到重庆街道崇智社区高层的史品忠老人,明确表示了对这种邻里不相识的烦恼:“我是工人出身,性格外向,在楼道内,看到大伙走路匆匆,进屋就咣地关上防盗门,心里不是滋味。每次看到别人搬家,我就想过去搭个话,帮个忙,认识一下。”
邻里不相识,在有的人心中产生一种莫明的恐谎。在长春市教育系统工作的马文玲,一直在丈夫单位的宿舍楼内住着不足80平方米的老房子。“我们有过买商品房改善居住条件的想法,可至今没有实施,就是因为不想住到一个邻里不相识的陌生楼房内,在现住的旧楼内,至少有许多熟悉的朋友与同事。”她说。
-----------------
报章报道:我国有近百分之八十的国民居住在政府组屋里,但组屋居民的关系却没有因组屋的密集而更亲密。试提出你的看法。
郭美惠
根据报章报道:我国有近百分之八十的国民居住在政府组屋里,但组屋居民的关系却没有因组屋的密集而更亲密。对此,我觉得这是件不容我们乐观视之的现象。
政府建设大量组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新加坡地稀人稠。要知道,我国在世界地图册上只是一个小小的红点,最缺乏的就是土地。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外来的人材选择定居新加坡,所以,也唯有高层组屋的建设,才能基本上解决人民居住的问题。
大量的组屋建设,居民之间的接触更见频繁,但组屋居民的关系为什么不见得更加亲密呢?
首先,我们需要探讨的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的社会竞争激烈,工作更具挑战性。因此,很多人必须从早到晚忙着工作,没什么时间和隔壁的邻居闲聊来往。
其次,邻居之间的关系可能因为某些事情而产生了磨擦。比如:隔壁的邻居在三更半夜把音乐开得太大声,或者邻居没有拴住自己的宠物,让它在走廊上随地大小便,或狂吠乱蹿。这种生活上的差异,随着住户之间的靠近而更形严峻。
其三,邻居之间的感情可能太过熟悉与亲密,最后因为邻居随时随刻的探访而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因而有意的与对方疏远,以保有个人的空间。
如果人民之间不能够亲密的相处,这个社会就会表面上看来很平静,暗地里却地雷处处,波涛汹涌,像备受瞩目的如切路邻居之间的纠纷就会不断地发生。此外,如果自己在家里遇到紧急事件而须要他人帮忙时,却不能依赖最靠近的邻居,后果就有可能不堪设想了。
为了改善人民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宣传邻居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并且办讲座,或者举办一些活动来促进邻居之间的感情,以鼓励邻居之间多交往。此外,政府也可以在组屋的建造上采取四合院的结构方式,四周建组屋,而组屋都面向中间的大广场。广场内设有庭院、花园、购物中心和游乐中心等,这么做可以让社区内的住户们每天都要经过这里,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彼此接触,对居住的环境更有向心力了。
政府能做的只能是这些,而最终“要与邻居培养好感情”的决定还是我们自己。因此,我觉得人民应该自发自觉地和邻居打交道。
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应该明白邻居对我们的重要性,并珍惜与邻居之间的友谊。再说,人民之间的和睦共处,对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