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国民意识


留住人,还得留住心     


卢丽珊 2007-03-31

  菲律宾漫画家朋友第一次来新加坡,为应征工作来面试。面试完,我陪着他在下班繁忙时间搭地铁。坐在我们对面的乘客有一半不像本地人。两排座位之间没什么人站着,从玻璃反射发觉,我们坐的那一排也几乎不是本地人,包括他自己。

  他问,为什么繁忙时间那么少人?这新加坡不像大城市,在马尼拉繁忙时间搭地铁根本不可能这样悠闲。他说,如果能获得新工作,新加坡就是他将来的家。

  如果不说要使人口增加到650万,还不能感觉新加坡真的不很“热闹”。本地除了小印度Mustafa购物中心附近24小时灯火通明、人流车流不息之外,平日到其他购物中心走一圈,你会发现不小的差异。一些夜店甚至是许多座位空着,只有周末了才有人气。有时真不能怪本地侍者一副懒洋洋和一问三不知的模样。

  作为少数民族的印度友胞,竟然跑到大多数族群是华人的国家开设Mustafa购物中心,为各大民族和全球游客提供非一般的购物经验,这样的企业精神着实了不起。但是,相比于新加坡24小时的大型购物中心,台北更胜一筹,除了有霸级商场,还有24小时营业的诚品书店。哪一天我们也能养活一家诚品书店,才是离大都会的水平不远了?人口问题我本来不太关心,但是,菲国朋友的话却令我惊醒。新加坡的城市脉动连东京都不如,要向伦敦等大都会看齐,还有很多功夫要做。

  为未来人口增长进行提早规划是快速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但是为了增加人口,过程中却随时可能落入“重硬(体设备)轻软(体建设)”的牢笼。

本地人口组成起了巨大变化  

本地人口的组成悄悄起了巨大和复杂的变化,一般人是感受得到的:异族婚姻的普遍化、混血儿童触目皆是、各国各地风格的餐厅林立(由当地人开设)、汽油站的洗车工人来自说不出名字的非洲国家。有人告诉我,芽笼甚至出现拉丁美洲的艳女,那些原本只在世界或环球小姐选美赛才会念出来的国家名字,竟然为新加坡带来满城春色。

  然而这个现象对国家建设和国家认同带来的挑战似乎没有掀起广泛的讨论。对一个成立才42年的年轻国家,其实更需要深刻了解和思考新加坡越来越缤纷的异国情调,如何将这股力量汇入建国进程的洪流中,翻滚出更高一层的文明波浪。当我们把重点放在重造经济,吸引更多外来人才,并在公共房屋和交通方面提供舒适的环境和便利,他们对于我国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各种影响,更应该受到高度关注。

  三、四年前,我因本报的《新天地》栏目访问了很多的中国新移民,广结良师益友。那天,在一场温馨的饭局发现——当时的永久居民都纷纷变成了公民,还没有申请成功的,生意却非常成功,还准备上市。看着眼前壮年、中年的他们,身边有老幼家眷相伴,我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新的体会。这个国家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他们“放弃”了神州,小小的国度难道比神还灵?我认为答案在于他们的耕耘在本地有了收获,生活安定,更能为孩子提供不一样的教育和发展的选择。

  然而我无法想象他们在新加坡变老的情况。长远来说,这个新的家园能否抵挡旧家乡向心灵深处发出的召唤?新加坡能为越来越多元的外来人口提供什么样的精神文明?新移民在开创自己文化和社会空间的过程中,国家能给予的支援又有多少,社会又给予多少的支持?

  留住人,还得留住心。一个超级大都会是一个让全世界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都觉得自在并且能寻找到自己经济、社会和文化定位的地方。我们为国家的远程发展设想时,不能把外来人口当成经济的生力军、一个振兴经济的数字而已,否则当经济稍微失色的时候,他们又将循着经济规律,向另一个更繁华和富裕的国度奔去。

  新加坡的未来建设蓝图,在高调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大大鼓励新、旧移民及外来人口对社会发挥人文关怀,只有一个刻上他们脚印和思维的社会版图才能成为他们心灵和精神的恒久故乡。    

·作者是《联合早报》记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