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人口课题


当新加坡有人口650万           


2007-02-12

  我国土地面积有限,目前估计约有680平方公里,大概相等于一些国家一般中等城市的大小。如果新加坡的人口增加到650万,这里将容纳得下吗?生活条件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又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日前的一项宣布,相信触发了国人不少联想。

  上星期五,部长在市区重建局的常年工作计划研讨会上说,2001年我国的概念总蓝图是以550万人口作为规划依据,而五年后,我国人口已从390万左右增加到将近450万。目前经过中期调整,市建局日后将以650万人口为规划依据。

  部长并没有指明新加坡将在什么时候会达到人口650万,他的这项宣布来自政府不断未雨绸缪、长远规划的一个背景:从1971年便开始实行的“概念总蓝图”规划,目的是预先为新加坡未来四五十年的土地发展和基础设施投资做好准备。

  宣布构想的同时,马宝山作出保证,只要妥善规划和谨慎利用土地资源,新加坡仍有足够的土地来应付未来发展的需求。他也指出,当局不会忽视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居住环境须有良好素质,交通也要保持顺畅。然而,在我们看,最主要的挑战,还是在于他提出的:“新加坡是我们的家。”部长认为,人们必须对周围环境抱有“家”的感觉。

  媒体访问的社会学学者大都认为,人口增长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对国家的归属感。固然,一个“可观”的人口将确保新加坡的消费能力和增长动力,是新加坡的宝贵资源。不过,鉴于我国婴儿出生率偏低,无论在过去或将来人口的填补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靠外来移民。问题是,新移民如何顺理成章地融入本地社会,与世代在此生活的本土人打成一片,不分彼此。

  理想的做法,无疑是设定若干政策,确保本地公民优先享有政府的津贴与优惠;而与此同时,对新移民的素质进行筛选。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之际,新加坡如何保有一个具备本身文化特色的“自我”,让本土人亲切地认同,而外来移民也心悦诚服地在这里定居,并非只把新加坡光当作一个赚钱发迹的跳板,这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口,我们必须进行更大面积的城市发展,这肯定将对现有的城市容貌产生极大的影响。不难发现,国家发展部长对这个课题其实也高度重视。宣布规划的同时,他不忘强调须让新加坡的传统住宅商业区,如小印度、甘榜格南、马里士他、荷兰村、实乞纳等区获得修建。同时,传统建筑物的保留也“越来越重要”。

  归根结底,新加坡既是个大都会,也是个城市国家,政府以及城市设计师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在整个城市的规划上也别出心裁,具有全局和长远的构思,因此我们相信,把未来人口设定在650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自然也考虑到人口增加所必将带来的各种需求和影响。政府看来已经胸有成竹,有把握新加坡发展成为一座更加精致美丽的城市,一个对国民而言更有活力和魅力的家园。

  我们期望的是,除了人口的增加和有形的建设,我们的人文景观也能取得同步的发展,使650万人的大都会也成为一个人文荟萃的国家,我们的教育学府、研究机构更加闻名遐尔,同时能栽培出更多杰出的科学家、企业家、学者、艺术家、文学家等。

  建设一个650万人的城市,只要民众安居乐业,休闲文娱都有好去处,大致上便算功德完满了。建设一个650万人的国家,就要具备更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更加平衡的发展。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