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4日星期五

甘榜精神


在组屋区重现甘榜精神        

吴大地   2007-03-15

  人到乐龄,每当心惊肉跳地阅览报上讣告栏时,总觉得生命中最珍贵的,还是“情”:亲情、爱情、友情与乡亲之情(邻里之情)等等。

  社会国家的凝聚力与认同,从较深的层面看,其本质有很大成分是对亲人、朋友、邻居、国人的情感与关爱。所以,国家发展部在规划国家新蓝图时,除了各项宏大的硬件建设外,对邻里认同与归属感的成长亦非常关注。

  《早报》3月5日的社论,把这邻里认同与归属感的概念,具体化为“甘榜精神”,这不但有助于理解掌握这抽象的概念,同时还指出了培养邻里精神的设计方向。

  甘榜与都市最大的不同是:都市人基本上是“匿名”的陌生人,而甘榜里的村民,是有名有姓有门牌有性格的财叔、六婶、Ali、Jenny。所以,如果要在组屋区重现甘榜精神,看来有必要设建一个个自成一体的小社区(甘榜)。而这小社区的住户数目不可太大,三四百户应该是极限。

自然聚集并长时间逗留

   这里说自成一体的小社区,当然不是说要建篱笆划边界,而是指利用房屋的面向,环绕着一个大家共享的公共空间,促进这三四百户居民自然的认识交流,建立类似以前的甘榜村民的亲切关系。

  这公共空间必须对各年龄性别的居民都要有吸引力,譬如小朋友喜爱的游乐场地、青年的球场、滑轮溜道、适宜散步晨操蹓狗的花园等。

  玩在一起的小朋友,他们的父母阿公阿嬷女佣,以及球友们、晨运者或动物爱好者等,日子一久,迟早会相聚在一起,“日久生情”。笔者对此有切身体会:几个终身不渝的死党,都是小时候的邻居,一起踢足球长大的。

  此外,还有一个绝佳的,可是却常被社区组织者忽视的公共场地——那就是组屋楼下的咖啡店。这是人潮自然聚集并长时间逗留之处。

  有意搞社区活动者,或可以把办公室设在咖啡店旁边,亲近那惯性集聚的人潮。大家熟悉之后,举办社区活动或收集公众反馈,就会容易得多。马来西亚有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就把他的进行政治活动的办公室,设在一间咖啡店后面。

  以上所列举的居民休闲空间与设施,在今日的组屋区,其实已经非常普遍齐备。问题是,所覆盖的服务地区太广,目标用户太多,所以较难培养基于“长期近距离接触”的甘榜精神。如果要在组屋区重现“甘榜精神”,看来似乎须要有意识地规划小型社区。

·作者为本地自由撰稿人

-------------


甘榜精神仍然可贵      

2007-03-05

  国家发展部不久前推出新系列的论坛,探讨如何加强组屋社区的“心件”建设。为了照顾不同族群的语言习惯,当局还在英语以外特别增设了以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进行的对话会。

  论坛小组认为,历时长达半年的公共咨询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意味着民众的意见将对决策的过程——包括硬体建设和各种社区政策的制订,具有影响力。换句话说,当局有意重新唤起新加坡各个社群的“甘榜精神”。

  所谓“甘榜”,即马来语的“乡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加坡的城市化步伐全面加速进行,“甘榜”其实已消失多年,目前也事过境迁。不过,有关方面仍然希望,互相关怀、守望相助的“甘榜精神”,可以在高楼耸立的组屋区重新建立起来。

  精神是从实体上升华而成的,因此,目前谈论的甘榜精神必须根据新的实体而建立。原本围绕着渔村、农村这些劳作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社群结构,如樟宜村、林厝港、杨厝港、蔡厝港、忠邦村、潘家村等,都已走进历史,如今即使有地名留下,也不复具有原来的实质意义了。

  同时,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的经济结构,也影响着民众对“优质生活”的定义与追求。新加坡人基本上向往建立小家庭,而新住宅区的设计也日新月异。更甚的是,房地产越来越抽离“家居”的定义,成为有利可图的交易商品。早已形成居民归属感的许多旧社区,房地产纷纷集体出售,蔚然成风,反映的就是这一情况。目前,律政部有意修订法令,让愿意据守旧居的业主能有更公平的说话机会,或让原有的建筑与社群更有可能留存下来,就是要在“发展”与“保留”之间求取更大的平衡。
  话说回来,聆听民众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根据社会学学者的看法,类似“甘榜精神”的树立,却仍然有赖高层次的推动。

  南大国立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学系的黄玉玲教授便对本报说,在别的国家,社区与居民活动主要由地方政府推行,例如美国发生九一一事件,纽约市政府积极推动各种公民活动,务使破坏尽早修复,生活早日回复正常。而在新加坡的语境里,社会动员的角色该由国家扮演。

  照我们看,甘榜虽然不在,但“甘榜精神”依然是值得珍惜的社会价值观,这是毫无疑问的。首先因为我们是小国寡民,社区与群体的凝聚力是和谐生活的要素。再而是全球化之下,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不断涌现,为了大家的和谐相处,安居乐业的社群必须融为一体。这不但将有助于防止灾难性的事件发生,而一旦发生不幸事故社区也可以及早恢复常态。

  在建屋局组屋区或私人住宅区建立的“甘榜精神”,当然也须有新的面貌。住宅要成为“家居”而并非只是下一趟转手脱售的资产,便很有必要让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有“家”的感觉。

  个别地区成立本身的市镇中心,看来也是很有必要的。市镇中心主要照顾的不是居民的柴米油盐,而是社区邻里认同与归属观念的成长。消息说,建屋局将在预购组屋制度下,推出具环保概念的“生态邻里”设计,而也将在女皇镇老区中落实“公园里的组屋”新概念,都是些令人鼓舞的建设。事实上,关心组屋区的文娱生活,增加足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的机制与设施,也都应该是相当及时的考量。




没有评论: